建筑与规划学院21级实验班暑期城乡认知实习动态(五)
“小城镇,大问题”
——特色小城镇和特色小镇认知
小城镇,在我国是被称为“城之尾乡之头”,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特殊形态,在我国当前大城市人口占比较高、人口压力较大,同时许多农村分布零散,难以转化为城市的背景下,小城镇是推动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就地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然而在现实发展中,小城镇的发展并不十分理想,突出表现在小城镇的产业不够发达、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水平低,最终导致中小城镇的吸引力不高。
特色小镇在国内最初由浙江省于2014年提出,之后不断受到各地政府、商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特色小镇主要有两种模式—建制镇与平台概念,包含工业发展、历史文化、旅游发展等多种类型。特色小镇以产业特而强,功能有机结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为特点,被认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平台以及新型城镇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是新时期一种特殊的城市化形式,代表了部分小城镇未来发展的趋向。
然而,在各地一哄而上建设特色小镇的同时,也有许多小镇存在概念不清、质量不高、特色不显等问题,后续难以发展、经验复刻失败的小镇大量存在。带着建设特色小镇需要怎样的先天条件,特色小镇如何做到彰显特色与提高经济效率的统一,特色小镇有哪些发展模式等问题,此外,除了特色小镇之外,特色小城镇作为更一般的小城镇形式,其发展模式或许更值得关注。在此背景下,21级建筑与规划实验班的同学们在冯建喜、王洁琼、陈浩老师的带领下,于2022年8月14日至15日考察了梦想小镇(特色小镇)、乌镇(特色小城镇)、莫干山镇(特色小城镇)等三个案例,试图对当前小城镇发展面临的问题、动力机制及模式进行认知。
梦想小镇:全方位创业高地
梦想小镇位于浙江省余杭区未来科技城,规划面积三平方公里,其前身是仓前古镇,南宋时期,仓前镇是皇家便民粮仓所在地,有着“江南粮仓”的美誉。而在今日,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梦想小镇围绕“互联网+”创业的定位,构筑“孵化—加速—产业化”的全程产业链条,涵盖了互联网创业小镇和天使小镇(培育针对企业发展各阶段的金融服务体系)两个主体,培育着创新的种子,以另一种方式向周边输送“科创之粮”。
2022年8月14日上午我们前往梦想小镇,在谈及梦想小镇的成功经验为何不能被其它地区移用时,陈浩老师向我们提到了它的成长土壤:对于创新创业型特色小镇而言,最重要的无疑是科技、人才和智力资源的供给,而梦想小镇临近阿里巴巴西溪园区,自阿里上市后,不断有实现财务自由的人带着项目和资金就近来到梦想小镇开始创业。冯建喜老师提到,从更大范围看,梦想小镇还位于杭州西城科创大走廊上,与此同时在杭州的东部还规划了智造大走廊,这使得梦想小镇既能从浙大科技城吸收高素质人才,又能在产品成型后快速交由下游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城东的智造大走廊上进行生产制造,从而实现了都市圈范围内研发-孵化-中试-制造的闭环。梦想小镇不是盲目追寻创新潮流的孤立一环,而是创新生态系统中主打大众创新的子系统,一方面可以吸纳资源、提高科技成果转换效率;另一方面也为孵化成功的企业提供了快速落户本地的条件,使得创新能够真正转化为本地的税收与经济效益,从而调动政府扶持与投资梦想小镇的积极性,形成发展的良性循环。除此以外,仓前镇优美的环境、余杭区便捷的交通也是创业型特色小镇形成的优势区位因素。以上种种均构成了孕育梦想小镇的土壤,同时也成为该模式难以在其它地区复刻的原因。
图1-4 老师为同学进行讲解
图5 科创大走廊 来源:《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十四五”规划》创新创业模式解读
1 打造公共空间与共享交流平台,完善服务类设施,满足生活性服务需求
创业需要开放的氛围,经验的共享与观点的碰撞。在考察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园区内营造了大量的共享空间,例如“良仓”孵化器内设置有共享会议室,在开敞空间内摆放活动桌椅,以促进交流活动;青年创业社区大楼的底层设置有墙绘、咖啡厅、乒乓球桌等等,为创业者休闲活动空间。在陈老师的讲解中我们了解到,小城镇中对共享公共空间的营造有利于重塑现代都市中丢失的社区生活,找回传统社会关系中人与人间密切的交往活动。王老师指出, 众创空间可作为一种新的建筑范式输出经验,部分众创空间一层设计为类似于城市客厅的开敞空间,打通建筑单体与周边社区环境的联系,进一步营造开放共享的氛围,同时其功能的混合极大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
图6图7 创业空间内的开放场所
2 构筑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化基地的科技孵化体系2 构筑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化基地的科技孵化体系
在探访“良仓”孵化器时,老师们与当地正在办公的青年创业者进行了交流,从中了解到,创业者只需带着理念与技术入驻,孵化器将为他们提供创业辅导、行政代理、投资融资、物业管理等基础性公共服务,提高企业的成活率。待项目和企业成型后,则进入加速器接受个性化的专业服务,更有力的政策扶植,以帮助企业快速进入成熟期。产品设计完成,便外包给周边产业园进行生产制造。
图8 与创业者进行交流
3 实行三级管理,政府与企业共同合作
政府委托菜根信息作为梦想小镇的一站式运营管理服务商,主要工作为引入孵化器和实现政府与小镇间政策的对接。孵化器处于中间层,是主要招商对象。梦想小镇一面提升孵化器招商门槛,一面通过保证金让孵化器确保三年内有项目孵化成功,目前小镇内均为良仓、浙大孵化器等国家级或省级孵化器。而各类创业企业,则是孵化器内的创新单元。
4 构建鼓励机制与优惠政策
据创业者表示,很多企业在创业初期只需租赁两到三个工位,而一个工位仅需支付五百元左右,此外还能享受到小镇提供的水电补贴以及网络系统。除此之外,梦想小镇还通过设立创业基金,提供创业贷,扶持投资机构等方式来解决企业成长过程中的资金问题。针对创业企业的生产性服务需求,小镇则建立了服务超市,创业者可通过提供的创新券低成本获得技术指导、培训咨询等服务。
从梦想小镇的成功中,可以总结出以下经验:一、定位准确,结合了周边人才资源,捕捉到杭州的互联网创业热潮。二、通过科技孵化链条加强与科创走廊的联系,将小镇自身嵌入城市中,而不是孤岛式地发展。三、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的生活性服务与生产性服务,为企业打造全过程的创业帮扶。
乌镇:戏剧唱活运河水
江南市镇大多兴起于明清时期,通常位于交通便利之地,依托优越的航运条件发展起繁荣的工商业,辐射范围广,商业活动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在江南市镇中,士绅群体也伴着市镇繁荣不断壮大,并成为地方治理的重要力量。乌镇即是江南市镇中一个典型的案例。
8月14日傍晚,在老师们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位于浙江嘉兴的乌镇景区。乌镇,既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小镇,也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镇。在水乡古镇遍布的江浙,乌镇探索出了现代化和特色化的古镇发展模式,并将独一无二的乌镇模式持续输出,成功破解了古镇同质化的难题。
图9 乌镇临水景观
在微风拂面运河边,冯建喜老师为我们进行了生动的讲解,我们从中了解到关于乌镇的一些历史:乌镇曾经是京杭大运河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运河哺育了乌镇的经济繁盛。丝绸加工,商业贸易等等盛极一时,并以缫丝业作为经济支柱。明清时曾在乌镇特别设立浙直分署和江浙分署,使其行使相当于府衙的职能。大运河带来了乌镇的繁荣,但随着近代水运的衰落和经济中心的转移,乌镇也一度陷入落寞。而今的乌镇,不仅游客络绎不绝,还承办了众多大型会议,戏剧节等活动。乌镇一共分为东南西北四个栅,伴随着东栅和西栅的逐步开发,乌镇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乌镇1.0的标志是以东栅起步的观光一日游;乌镇2.0的标志是西栅建成后逐步向休闲度假中心转型;乌镇3.0的标志则是乌镇国际戏剧节为契机的文化小镇升级。
在冯老师和陈老师的讲解下,我们了解到:乌镇模式的成功之处在于某种程度上打破了古镇同质化发展现状,增强自身的吸引力,乌镇以多种方式打造特色,为古镇注入活力。在西栅景区中,乌镇模式最鲜明的一点就是——它对产权进行了统一的回收,对景区进行统一的复原建设。不同于宏村、呈坎等古村落,乌镇西栅的原住民很少,这里的商业都经过了统一的管理。这一措施避免了景区内部的恶性竞争,有助于乌镇的整体协调发展和管控。
图10图11 老师在运河边为同学进行讲解
同时,在依靠原有的文化资源、工业遗产的同时,乌镇也引入了体验设计、互动活动。依靠戏剧文化,乌镇吸引了很多戏剧家来此设立工作室,同时也鼓励一些新锐剧作家,将乌镇戏剧文化节打造成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热门IP。乌镇和戏剧互相成就,塑造了旅游和文艺产业的发展核心:一方面,乌镇与戏剧节吸收各自目标客户群体的同时,互相拓宽了对方的市场;另一方面,戏剧节为乌镇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乌镇也为戏剧节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形成良性发展模式。在后续对乌镇大剧院、乌镇露天剧场等等参观中,我们也对乌镇的戏剧文化有了更深更丰富的认识。
图12 乌镇大剧院
不仅如此,乌镇还把握住了国家重大事件的机遇。2014年,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召开,乌镇被设为大会的永久会址。互联网大会的引入给乌镇带来了更多发展机遇,乌镇也借此提出了新的未来愿景::共生城市和智慧生活。共生体现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保留原有的自然格局等方面,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共生。智慧体现为新型的经营和管理模式,积极推进数据的开放和共享,实现高效管理。
乌镇步入了世界的舞台,这座有这千年历史的古镇焕发出别样的生机。
莫干山镇:
打造高端文旅消费
8月15日上午,在三位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共同参观了莫干山镇。莫干山坐落于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为天目山之余脉,也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作为中国大陆民宿的发源地,莫干山借助自身多方位的优势,辅以科学的规划方法和先进的管理理念,成为中国休闲度假旅游新时代的引领者。
许多特色小城镇都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同一片土地上体现出层次不同历史情境的小镇却并不多见,而这也让莫干山镇从一众旅游度假胜地中脱颖而出。相传春秋末年,吴王派干将、莫邪夫妇在此铸剑,莫干山因此闻名。民国以来,黄郛在莫干山发起的“莫干山农村改造实验”,毛泽东下榻的皇后饭店等等,都对莫干山当今的建筑设计和城镇风格产生了较大影响。可以说,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荟萃于此,互相交融,使得莫干山镇成为中国传统生态乡村风貌与西方建筑形制有机结合的典范。
独特的区位优势与优越生态环境也是莫干山镇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参差楼阁起高岗,半为烟遮半树藏,百道泉源飞瀑布,四周山色蘸幽篁。”莫干山镇坐拥青山绿水,保留了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同时,莫干山镇区位优势明显,距离上海、杭州、南京、苏州等大城市较近,是长三角城市群的后花园,对经济发达地区的居民具有天然的吸引力,成为人们躲避喧嚣生活、拥抱自然的度假胜地。较高的消费水平又进一步带动了莫干山镇旅游业的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
首先,陈老师和冯老师讲述了莫干山镇的发展历史与建设现状,并强调了这里以生态保护为基础,大力发展高端民宿和文化创意中心的规划理念。接着,王老师针对莫干山镇的各色建筑补充了建筑的三种属性:社会性、真实性与实验性。其中,建筑的社会性要求建筑物回应群众需求;建筑的真实性与历史文化建筑与街区的保护密切相关;而建筑的体验性则聚焦于以“裸心谷”为代表的高端民宿给城市居民带来的创新性度假体验。经过老师们的讲解,同学们对于莫干山镇的发展模式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图13图14 老师为同学们进行讲解
高品质的特色小城镇,离不开对空间细节的打磨,而这方面莫干山镇也有不少可取之处。我们着重参观了莫干山镇入口处的片区,这里保留了民国风情的莫干山车站,奠定了整个小城镇的历史基调;中心广场建有西式的钟楼,局部广场设计了二层步道用于观光游览,提升了公共空间的层次感;广场的一侧设有社区服务中心和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进一步凸显了公共服务属性。此外,广场上还有数十只白鸽,不仅起到了装点之美,更暗含了小城镇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
图15 莫干山车站
图16 广场钟塔
莫干山景区的规划思想,可以简要概括为以下四点:一是最大限度保护自然环境,严格控制旅游开发土地的利用与管理,强调小镇本身生态宜居的目标定位;二是精心打造高端民宿产业,邀请世界著名建筑师设计高品质度假酒店,在高端旅游度假市场成功占据一席之地;三是着眼于小城镇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将艺术要素融合在规划设计的方方面面,在保证整体格局原汁原味的同时进行现代化的创新;四是开拓视野,面向国际大众,抓住外国友人前来发展“洋家乐”的机遇,倡导中西合璧的休闲方式与价值观念。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与前瞻性的规划思想有机结合,方使莫干山成为中国生态特色旅游业中的一张靓丽名片。
在考察的过程中,我们也注意到,莫干山的规划设计仍有不少可以改进的空间。例如,镇上的公路十分狭窄,无法实现两车并行;人行道与机动车道不分离,对老人与儿童的出行安全不友好等。同时,我们也应承认,莫干山镇的成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结果,也兼具一些偶然的因素,因此其发展路径并不能被简单复制,也不能代表中国乡村振兴历程中的广大中西部村镇的建设模式。
莫干山是中国最早开展乡镇建设与实践的小镇之一,不同营建模式的探索在这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表现样式,小城镇开发的背后是中国广大乡镇地区抓住发展机遇,把握时代脉搏,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共同愿望,而莫干山镇仍然可以作为乡建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样板,向我们展示出经济转型升级时代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无限可能性。
认知实习感悟
经过亲身的考察以及老师的讲解,从充满创意火花的梦想小镇,到风光旖旎、文韵悠长的乌镇以及莫干山镇,我们不仅了解到了小城镇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也对其建设规律做出了自己的总结与思考:在前期定位上,必须以发展较为突出、占有一定市场分额的产业作为依托,同时融入所在城市或区域中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对腹地条件作出评估;在发展与运营中,要注意结合政府与市场的力量,实现小城镇品质与经济效率的平衡,同时依托现有资源不断孵化新业态、满足新需求,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链条,从而源源不断地创造价值,避免陷入政府单方面补贴但后续仍缺乏资金难以为继的困局。在人文关怀以及生态文明的视角下,特色小城镇也应做到活化保护历史文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真正打造产业强、生态好、生活舒适的精品。
图17 班级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