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 | 我院2项成果喜获2022年度规划学会科技进步奖
近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正式颁布“关于2022年度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科技进步奖授奖项目的公告”。我院规划技术教研室凭借多年来深耕此领域的丰硕成果,并充分结合自身在规划科技研发和分析应用层面的特色与贡献,首次申报获得2项奖项,其中牵头申报获二等奖、参与申报获三等奖。获奖成果为推动规划学科发展、提升规划科学性、强化规划技术落地提供了重要范式,同时奠定了我校规划新技术研究方向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由我院徐建刚教授牵头,石飞、胡宏、尹海伟、祁毅和居阳等老师为骨干,中国生态城市研究院、南京六合市政公用集团和上海营邑设计等单位联合申报的《基于3S与大数据时空感知的山地城市适应性规划智能模拟技术》,获得了“2022年度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面向我国东南山地城市地形复杂、生态基底脆弱、洪涝灾害风险日益突出,并由此导致的空间增长、交通组织、功能优化和城市安全等一系列难题,团队基于近20年在数字规划技术基础研究和闽赣山地城市规划编制与管理实践中的循序渐进探索,提出了一整套适应性规划空间分析模型与智能模拟技术方法体系。
团队在自主研发的城市遥感影像特征提取、居民活动规律大数据感知挖掘和GIS空间数据融合与建库等技术支持下,独创性地构建了一种类似地球圈层结构的城市复杂系统概念模型;进而将团队多年来在城市规划设计实践中建立的一系列空间定量分析方法深化和拓展为“适应性”空间分析方法,形成了一种“规划尊崇、融合自然”的本土化的山地城市适应性规划分析范式;经团队在近百项多类型的区域城乡发展规划、总体规划、控详设计和专项规划编制中的数字技术开拓性探索,集成创新性地构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山地城市整体空间适应性拓展模拟、历史街区空间适应性优化模拟、山地城市排洪减涝空间风险模拟等技术,并融合应用到典型山地城市如“两山实践创新基地”长汀、“共和国摇篮”瑞金等的国土空间规划的智慧编制中,同步实现了规划实施管理智能化。
该获奖成果拥有近20项授权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公开发表国内核心期刊论文50余篇、SCI/SSCI论文近20篇,并形成了一套以《智慧城市规划方法:适应性视角下的空间分析模型》为代表的“方法三部曲”和《数字城市规划教程》为代表的“教程四部曲”的完整支撑规划方法、数据挖掘与应用的知识架构和技术体系。相关方法与技术在闽赣山区多个城市得以落地应用,对于推动地方经济生产、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规避灾害风险、带动科学研究及培育专业人才队伍等产生了较好的示范效应,为解决我国新时期山地城市国土空间规划重大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决策工具。
由东南大学牵头申报,我院甄峰教授和秦萧老师参与的《基于多源大数据的城市规划设计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获得了“2022年度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该项目首先针对城市空间建构机理不明的问题,创新了城市空间重心测度、空间分区等方法,建构了城市规划设计数字空间模型理论,揭示了城市空间生成演化的内在机理,定量解释了多尺度城市空间的建构机理和形态演变的规律,为探索城市规划设计的科学原理做出基础性贡献。其次,针对城市规划设计的理性工具缺乏的问题,攻克了大数据与真实城市空间深度嵌合的技术难题,研制人群时空轨迹画像等大数据技术,实现城市全面透彻的动态感知,通过大数据洞察城市发展规律和未来空间场景,初步破解规划设计中见物不见人、局部与整体失联等难题。最后,针对城市规划设计全过程脱节的问题,建构城市规划设计的数字化全流程范式,将规划设计工作解构为调研、采集、分析、设计、报建、管理、监测等数字化核心流程,研创了智能诊断、动态监测、知识图谱等技术,解决了规划设计成果的无损传递问题,应用于深圳、南京、威海等二十多座城市。
该项目授权发明专利件37项,软件著作权20项,发表论文70篇,出版专著14部,获得省部级以上一等奖19项。项目及部分核心方法的应用,近三年新增销售额9.05亿元。对城市高质量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受到李建成院士、孟建民院士等高水平专家的正面评价。我院两位老师多年来利用居民行为活动大数据做了大量的城市空间分析与评价、空间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相关成果对本项目创建的城市规划设计数字空间模型起到了重要贡献。
为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的指导意见》(国科发奖〔2017〕196号)有关精神,激励在规划行业科技进步中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和组织、推动规划事业的进步发展,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发起设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科技进步奖,主要奖励在我国规划技术创新与开发、规划科技成果推广与应用、规划技术管理标准和计量工作中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并取得重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项目,评选周期为两年。该奖为国家科技部奖励办承认的社会力量设立的科技奖项,是城乡规划领域(含国土空间规划)最高水平的成果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