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营农 · 生态营景——第五届南京大学乡村振兴论坛暨首届八卦洲乡村发展研讨会在栖霞区八卦洲举行

发布时间:2023-06-06


2023年6月3日,第五届南京大学乡村振兴论坛暨首届八卦洲乡村发展研讨会在南京市栖霞区八卦洲街道顺利举行,南京市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局长张屹,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邹亚军,中共南京市栖霞区委副书记储纲,南京市栖霞区政府副区长杨栋,来自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高校的代表,以及八卦洲街道、合作地方代表、建城学院等单位的80余位嘉宾学者、高校师生出席论坛。

本届论坛根据2020年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与乡村振兴发展座谈会中提出关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示范带”的重要指示,聚焦八卦洲这一长江第三大岛和南京近郊唯一原生态乡村,探讨在当代语境下如何利用数智规划和生态理念,实现八卦洲乡村发展的多路径赋能。

      本届论坛持续近9小时,由腾讯会议与哔哩哔哩提供同步在线直播,活动最终圆满结束。


开幕致辞

论坛开幕式由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副书记罗文书记主持,南京市栖霞区区委副书记储纲、南京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张屹、南京大学副校长邹亚军进行了开幕式致辞。

        南京市栖霞区区委副书记储纲指出,目前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乡村,因此急需在全市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集体经济农民收入双提升,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乡村振兴之路。南京大学乡村振兴论坛涵盖了基层治理,乡村规划的多个领域,本届论坛以数字营农,生态营景为主题,共创农业发展新业态,共话振兴,必将为栖霞区乡村振兴注入新能量。

南京市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局长张屹谈到南京是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地位特殊、责任重大、使命艰巨。他进一步提出,蓝图要实现,需要人才,需要技术,要加快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特别是在乡村规划,创意设计,产业升级等方面加强创新引领,促进科研机构创新链、产业链的自由流转。

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邹亚军指出,八卦洲是距离不远但却鲜有机会到访的南京近郊乡村,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联合八卦洲街道在这里举办乡村农业发展论坛,是对探索以八卦洲为代表的农业乡型村发展的实践与推动,论坛本身就是一次有价值和意义的探索。南京大学建城学院建立的乡村工作站在近年来组织和开展了丰富和扎实的乡村实践工作,论坛更是请到贺云翱老师,作为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的专家前辈,感到非常高兴。

随后,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周义安与栖霞区八卦洲街道党工委书记周朱伟签署了《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八卦洲街道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吉国华与八卦洲街道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俞朝晖举行了“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八卦洲乡村振兴实践基地”挂牌仪式。随后各位领导嘉宾上台合影。


主旨报告

上半场主旨报告由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主任华晓宁副教授主持。



贺云翱,《对“乡村振兴"问题的几点思考》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历史学院博导贺云翱教授以对“乡村振兴”问题的几点思考为主题,指出中国三农现代化问题是最受国家重视的问题,但是也是存在问题最复杂的“问题”,中国乡村振兴或中国三农现代化问题依然要尊重人类现代化发展规律。

汪瑞霞,《创新协同育人机制、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南京林业大学乡村振兴创意设计研究院院长、博导汪瑞霞教授以创新协同育人机制、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为主题,引用阿斯曼的观点:文化记忆“是一种能够巩固和传播且被群体认同的集体形象”,指出必须做出整体的思考以支撑着受众对地域的整体感知和知识体系。

石鼎,《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对中国文化景观保护的意义》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石鼎副教授谈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对中国文化景观保护的意义,他以文化地理学中的“文化景观”为切入点,从UNESCO世界文化遗产中的“文化景观”阐释到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中国文化景观保护的解读,引导大家进行了一场遗产思辩。

王川,《追寻包容开放的沟通平台:沟通性理论在乡村振兴中的实践与反思》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讲师王川作题为追寻包容开放的沟通平台:沟通性理论在乡村振兴中的实践与反思的报告,以福建某村整体规划方案为例介绍了规划设计实践中的沟通性行动,他点出如果没有深厚的信任和透明的讨论空间,“沟通后”达成的共识与目标在执行过程中会不断走样,特别是在乡村这样情况不断变化的实践环境中。通过乡村治理改革以增强村民和基层参与地方治理的能力与动机,才能使沟通式、参与式规划与设计更加有效。

席广亮,《智慧城乡规划: 理论、实践与启示》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席广亮副教授谈智慧城乡规划:理论、实践与启示,引导大家思考如何通过智能技术的作用,引导城乡要素自由流动,资源优化配置和城乡空间可持续发展,实现城乡发展的智慧化。他以南京高淳高职园区项目为例,介绍了“全面感知”+“智能驱动”+“以人为本”+“产教融合”的规划建设理念。


支队汇报

       下半场支队成果汇报由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助理教授梁宇舒主持。九个支队代表分别就各自作为南京大学乡村振兴工作营地方支队在过去的一年的实践成果进行了简要汇报。

陈星超、闫朝新,《乡村记忆 /仪式设计》

      安徽休宁右龙村支队展现了对于物质空间、文创产品、宣传媒介的关注与思考,并在行动上落实到了公共空间改造、多功能在地产品设计、宣传片制作、明信片设计以及线上表情包创作;结合右龙村所在休宁县“三江之源”的地形禀赋,提出了“生态葬”的前卫概念,并提出了一条逻辑清晰甚至可以称之为“野心勃勃”的实现之道。

李嘉诚,《军民鱼水情 系泊梓里心》

      安徽休宁梓坞村支队“系泊梓里”实践队对安徽省黄山市梓坞村进行文旅设计和节点提升,经过前期调研、问卷访谈,确定需求,最终形成乡村文旅规划;党建中心建筑设计;乡村指引牌文创设计;快手、抖音平台媒体宣传等方面的成果。

陈卓,《安庆兴龙:作为“国道服务站”的乡村》

      安徽安庆兴龙村支队利用专业知识在规划层面从近期和长期多角度为兴龙村提出了村庄发展三部曲、在建筑层面对于兴龙村王屋岭集镇的整体环境提升和节点空间设计拿出了亮眼的方案,针对于村内的品牌打造成员也结合文创和当地特色文化进行了设计。

吕海,《美丽荆山 红色淡村》

      陕西淡村秦川富乡支队介绍了其在陕西省富平县淡村镇荆山村开展的村民走访、政府企业调研和美丽乡村规划方案设计,形成了以发展乡村产业、提升人居环境为主题的成果。

姚孟君,《基于区域文脉风貌视角下的产业复兴探究》

      江苏盐城穆沟村支队对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脉、特色植物、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同时进行了乡村发展战略规划、民居文化研究、社会调查、《乡村志》和《植物志》及《自然志》的编写、展板制作、文创展陈设计等工作,并在当地建立了南京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


刘祖悦,《老街记忆一-大美东王党旗红,百年老街文旅兴》

       南京六合东王支队以“大美东王党旗红,百年老街文旅兴”为本次乡村振兴活动理念,分为规划组、建筑组和文创组三个板块,以红色文旅为导向,深挖老街历史文化资源,设计改造相关闲置建筑,规划发展多元业态与特色品牌。最终形成以东王老街为阵地,特色建筑为抓手,红色教育为基础,以文创产品为成果,打造东王社区独特革命品牌。

李逸凡,《常州金坛: 乡村片区规划设计》

      常州金坛社区支队介绍了其在2022年8月开展的常州市金坛区谢桥村和西华村的调研和研究,形成了以谢桥流水,木满西华——“谢桥-西华”片区的规划设计为主题的成果。

王琪琪,《乡村振兴“九江模式"》

      江西九江共青城市支队对九江乡村产业进行深入探讨,深化出一套以农为基的产业循环方案,对乡村振兴的“九江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同时对市域产业布局提出原则性思路;对智能渔业绿色生态养殖基地的主体建筑进行模块化、智能化、信息化设计探索,对庐山东麓的旧矿区更新改造进行整体概念性策划与主体建筑设计;为九派新农人品牌设计了动漫人物IP“鱼宝宝”,进行手机表情包、手机外壳、产品包装等延展设计。

马子昂,《“巴丹吉林沙漠里的家“实践计划》

      内蒙古阿拉善支队介绍了其在巴丹吉林沙漠开展的调研成果。从建筑角度展示了《空间民族志》、草砖棚屋沙漠散居实验房设计、大漠之晶可移动建筑装置设计、梭梭柴搭建实验的实践成果。从人文角度展示了现代游牧文化特征和一套沙漠研学设计。形成了以“巴丹吉林沙漠里的家”为主题的成果总结。


      来自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艺术学院青年教师刘铨、吴维忆、吴佳维、赵潇欣、陈培培、王洁琼老师对各支队的成果分享进行了点评与指导,高度评价了南京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积极的在地实践,并从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机制、跨学科合作、建筑学对乡村振兴的介入模式乃至乡村振兴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参观活动  


     随后,八卦洲街道组织参观了八卦洲陌上花渡园区、外沙百合园等洲上文旅项目。


圆桌研谈

      参观结束后,华晓宁副教授主持了圆桌论坛,与在场嘉宾一起从政策、经济社会发展等宏观角度,各地区乡村需求与产业发展的共性与差异性等中观角度乃至具体的乡村振兴实施路径与操作方式进行了热烈的探讨,提出多学科共同参与乡村振兴以及在地调研与实践的不可或缺。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汉口路22号建良楼,邮编:210093

邮箱:arch@nju.edu.cn,电话:(025)83593020,传真:(025)83595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