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建风采 | “读城见筑”第四期:探微梅园反几,见筑百廿东南

发布时间:2023-05-30

城市与建筑的认知实践活动是专业学习中一项必不可少的环节。“读城见筑”系列认知活动旨在建立一个平台,引领学生实地探访国内外优秀建筑师/规划师的建成作品,并邀请设计师本人对作品进行深入导引与讲解,加深对优质建成环境的理解,为设计师与学生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

2023年5月21日下午2点, “读城见筑”第四期活动拉开序幕。本期由召集人吴佳维老师邀请反几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合伙人金鑫老师作为导览嘉宾,20级本科建筑团支部承办组织,并邀请唐莲老师和赵潇欣老师作为嘉宾。活动探访了坐落在大悲巷7号民国建筑中的反几建筑设计事务所并进入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参观了前工院和道桥实验室,学习建筑既有空间重塑的设计策略,感受建筑改造的魅力。



背景介绍

反几建筑事务所成立于2016年,长期关注城市空间更新与乡村空间振兴,在旧建筑室内外改造方面具有独特的敏锐度和成熟的实践体系。正如其名所示,“举一反几”,项目涵盖建筑、室内、景观、家具软装等领域,极具多样性。

目前城市建设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许多老旧建筑因不符合现在的生活需求而面临改造升级,既有空间更新成为建筑学习的一个重要议题。金鑫老师是南大建筑的杰出校友,他以自己主持或合作的设计项目为例,向同学们展示了既有空间重塑中的技术难点和设计的推进过程。



活动过程

梅园新村大悲巷7号反几建筑设计工作室:

下午两点,在金鑫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走进了由民国传统民居改造而成的工作室中。在会议室,金老师首先为大家介绍了本次“读城见筑”要参观的建筑,如大悲巷7号民国建筑、东南大学国际化示范学院/规划学院、道桥实验室、院士工作室等,从建筑的原平面开始讲解存在的问题,再介绍改造后的平面、剖面,讲解问题如何被解决以及如何塑造空间氛围。在介绍中,金老师展示了很多施工现场的照片,生动讲述了改造施工过程中的趣事,说明实地考察的重要性。

大悲巷七号院共有三栋三层别墅,原为国民党将领王氏三兄弟故居。建筑主体由法式多折灰瓦坡顶,青砖、深红色门窗框以及民国时期特有的冰花玻璃构成。反几建筑设计事务所的改造只涉及东部两栋建筑,其各自独立,分割出南、北两个庭院。他们保持原有建筑的氛围和空间格局,通过简洁的景观梳理与室内界面的处理,使流线变得更加简单,将传统居住建筑改造为适合现代生活与工作需求的空间。设计在保留庭院中特有的枇杷树等树木植株的同时延伸了户外平台,使用了架空木地板,为室内外空间提供了缓冲。

其后,金老师带领师生快速地穿行于他所熟悉的梅园新村,让大家发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街巷空间。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老师和同学们首先来到前工院进行参观。和工作室的改造一样,反几建筑设计事务所注重自然景观,大家敏感地注意到前工院窗外的樱花树在盛开季节伸入室内所营造的空间氛围。此外,在原教室大黑板的地方,保留了墙面砖的肌理,只是加了一层抹灰,来暗示此处曾经的存在。从教室改造成办公室,不仅是功能的转变也是尺度的改变,通过重置分隔墙体和柱子的相对放置关系形成了新的空间秩序。此外,金老师还强调了室内家具的选择,需要和建筑设计相一致,特别介绍了运用预应力完成的超薄截面会议长桌。

由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朱渊教授与反几建筑共同设计、南大建筑谢明瑞教授主持工程管理的道桥实验室改造工程保留了实验室工业尺度氛围的同时,满足了新的教学研究的空间和流线需求。通高空间中高耸的清水混凝土墙面引人注目。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还参观了原有的菱形的楼梯间,是南工教师胡仁禄先生在1981年设计的,改造使其焕发出昔日的风采。

下午五点多,参观进入尾声。金老师的细致讲解使同学们认识到了改造建筑与新建建筑项目的差异性。在改造项目中,建筑不全部拆除完毕,无法了解里面的真实情况,只有完成第一版方案后,完成了旧建筑的拆除,进入现场更加全面的了解情况,才能深化设计。正如金老师所说:“方案做完,拆除完毕,才是设计的真正开始。


活动总结

此次活动让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了改造的魅力,从设计初稿到现场观感引发的材料选择变化;对管线的明设或暗敷的揣摩,让同学们感受到设计的细微之处。改造是一种从使用者心理预期出发的工作,更困难的是,它需要考虑原本存在的诸多因素,甚至在细节处展示时间的变化,实地考察和老师的讲解让同学们受益良多。

特别鸣谢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 反几建筑设计事务所

对本次活动的支持!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汉口路22号建良楼,邮编:210093

邮箱:arch@nju.edu.cn,电话:(025)83593020,传真:(025)83595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