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城名师 | 南大优秀新生导师施珊珊:热爱所学 享受大学
2021年,339位具备高水平专业知识、丰富教学经验、热心本科教育事业的南大教师加入新生导师队伍,从思想价值引领、学业指导与规划、学习方式转变、学科专业基本认识等方面为新生提供指导。
作为“成长指路人”,他们关心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带领大家探索前沿,完成适应性转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来自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新生导师——施珊珊。
01
作为新生导师,您一般会从哪些方面为同学提供指导呢?
其实一开始我也不是很清楚如何去当好新生导师,但当时新生学院给我们做了一定的介绍,包括需要从哪些方面、以怎样的方式和新生沟通。我是从几个方面具体开展的:一是学业,去年因为我在鼓楼,新生同学在仙林,我就将每周一晚7:00~9:00设置为固定的学业答疑时间,大家有疑问可以集中在这个时间段与我交流;同时我还结合同学们反应给辅导员的实际学业需求,为同学们介绍了文献收集方法,科学论文的分类及组成,让同学们对科研有了初步了解;二是规划,包括学业规划和生涯规划,当时我给同学们分享了很多优秀本科生的成长案例,希望大家能在大一时就做一些计划性的学习,主动思考本科期间、甚至毕业之后的发展方向;三是专业分流引导,我经常会发讲座信息给大家,从专业知识的角度让大家更加了解相关学院和专业的发展前景,帮助他们开拓视野。
02
担任导师期间,您举办了朋辈咨询、征集心愿书单、团体游戏等活动,您希望这些活动起到怎样的效果呢?
引导大家学会在更高层次上去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是我举办这些活动的初心,大部分同学对自己未来的发展都有一个意向方向,例如从事理工科、工程类的工作,但也有同学对未来方向较为模糊。所以我经常鼓励大家在完成必修的学业之余,多参加自己意向专业方向的专业讲座,阅读不同学科的书籍,找各个院系的学长学姐、不同书院的同学做一些交流增进自己对意向专业的了解,为专业分流做准备,而团体游戏则是希望给大家正向情绪的感染,帮助大家缓解焦虑。
03
您对我们现阶段的学业规划有哪些建议呢?
大学是一个自由度高,对自主性要求高的阶段,而大四后的出路完全取决于同学们对自己的要求和偏好。所以我希望大家在大一就树立起一个概念,就是要具备多元化的能力、更多领域的视角。我参加了招生工作,发现一些同学在选专业时随机性强,对专业的思考字面化、甚至是基于想象,大家一定要利用好南京大学综合性高校的优势,主动去了解南京大学各个专业的信息,尤其是大一期间还处于“宽口径”培养的阶段,对专业的了解甚至不一定要局限在大类内部,重要的是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具体方法上,大家可以尝试结合自己的专业分流兴趣以及生涯规划,制定一个属于自己的学业成长规划,内容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英语水平提升(结合四六级考试提高词汇量)、学习第二外语、阅读除教材以外的专业书籍、自学一门网络课程、学习某个编程语言等。
04
在导师工作中您有怎样的收获呢?
其实我的教龄不长,可以说自己也还在逐渐适应从学生到老师身份的转变,而担任新生导师是我培养自己过硬本领的一次重要尝试;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我还是有很大差异的,在举办活动的过程中,我得以更深入地了解到同学们的实际需求、生活困惑,这让我能够在传授知识外,更好地帮助大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坚定同学们对未来的信心。
05
在专业选择甚至生涯规划中,您认为最应考虑的是什么因素呢?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热爱。现在大家接触到的信息非常多,很容易被社会上的风潮所影响,以建筑专业为例,建筑学可能正处于一个转型的阵痛期,但每个时代都有最优秀的建筑师或者建筑学相关的从业人员,而什么能让你成为最优秀的人?或者什么样的因素能让你捕捉到行业的发展动态?我觉得一定是对行业的热爱,它驱使你在不同阶段去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情况,不断地去充实自己。同理,不论什么专业、不论任何时期,当你发自内心地热爱时,都会在其中收获自己的成就。
06
您最想对大一的同学们说些什么?
本科期间,说是人生中最愉快的一段时光也不为过,希望同学们更多地去享受大学时光,利用学校向你们提供的各方资源,利用好南京大学这个平台去更好地认识社会,认识世界,武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