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我院教师两部专著获第十二届钱学森城市学奖

发布时间:2022-11-22


2022年11月5日,第十二届钱学森城市学金奖评选结果揭晓:我院石飞副教授和席广亮副教授的著作《大数据与公共交通可达性》、《城市流动性与智慧城市空间组织》分获“钱学森城市学(交通)金奖提名奖”和“钱学森城市学(土地住房)金奖提名奖”。钱学森城市学金奖的作品征集评选每年度举办一次,旨在资助和奖励全国在城市研究领域的优秀学术成果。两部获奖作品均为我院甄峰教授主编的《大数据与智慧城市研究丛书》系列成果。



获奖作品:

《大数据与公共交通可达性》(石飞)


《大数据与公共交通可达性》封面


城市公共交通既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交通方式,也属事关老百姓日常出行的重大民生问题,因而备受全社会关注。南京大学规划和地理学者在可达性领域已经建立了颇为完备和成熟的分析技术、手段。大数据环境下,该书面向构建更为精确,以及更为复杂的城市范畴特定交通方式的可达性做出了积极和前沿的学术探讨。

该书主要基于互联网地图时空大数据、手机信令大数据、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和建筑面积普查数据等,重点展开讨论了“时间可达性”、“就业可达性”、“费用可达性”和“公交站点步行可达性”四大部分内容。最后,指出公交可达性在规划研究、规划实践和规划决策中的重要研究前景,并应成为城市交通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指标和主要分析手段。

获奖作品:

《城市流动性与智慧城市空间组织》(席广亮)

城市流动性与智慧城市空间组织》封面


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全球性共识和城市发展重要方向。在我国,智慧城市被认为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样得到了迅速发展。流动性、流动空间成为理解智慧城市的重要理论和方法。流动空间是智慧城市的主导空间形态,通过流动空间的要素系统、结构形态分析来深化对智慧城市系统框架、功能空间组织与规划建设策略的研究。从流动性视角开展智慧城市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价值。

本书立足于城市流动性与智慧城市空间组织,梳理信息时代的流动性以及流动空间理论,分析流动空间与场所空间相互作用机制,研究流动性视角下的智慧城市组织模式与空间结构,探讨智慧城市要素系统构成与耦合关系,分析流动性影响下的智慧城市空间演变,以及智慧功能空间的流动性特征,最后提出基于流动性的智慧规划与管理策略,为国家智慧城市战略实施以及地方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引与技术方法研究的支撑,为未来智慧社会下的城市高质量发展、城市功能完善、空间治理效能提升以及规划建设启发和实践指导。


关于钱学森城市学金奖

钱学森城市学金奖,是为纪念两院院士钱学森先生在城市学领域的开创性贡献,弘扬钱学森城市学研究的理念和方法,表彰和奖励国内对城市学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推进中国城市学和城市研究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而设立的。本届评选活动由中国科学院原院长两院院士路甬祥、中国工程院原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等组成的评审委员会,经过初选、初评、评审等多轮评比,评出获奖作品。本届钱学森城市学奖设置七大主题,分别围绕“城市人口问题”、“城市交通问题”、“城市教育问题”、“城市卫生健康问题”、“城市土地与住房问题”、“城市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城市环境问题”征集作品。每项主题各评出钱学森金奖1名,提名奖10名。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汉口路22号建良楼,邮编:210093

邮箱:arch@nju.edu.cn,电话:(025)83593020,传真:(025)83595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