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回顾丨2023 南大建筑春季沙龙:Structuring Atmosphere 结构性氛围
赵辰教授寄语:关于2023南大建筑春季沙龙(Young Architects Salon)
不绝于耳的行业“内卷”、“滑坡”;学业的“改行”、“分流”之际,南大建筑青年建筑师沙龙成功在线下举行。此次以“结构性氛围”为题,意在延续并深化南大建筑的“建构”学术思想,七位演讲者和观察、研讨嘉宾提供了一场相当有研究水准和轻松气氛的学术盛宴,让大家再次领略了久违的南大建筑学术空间氛围。
通过这些围绕建造的实践与理论研究,我认为:这次沙龙重新激发青年建筑师对建筑本体的追求。现实让大家明晰了建筑原本不是挣大钱的行业,却是自古而今具有艺术表现力和社会影响力的公共艺术,是值得青年建筑师们为之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的;建筑学也不是多么高精尖的科学专业,却是上通历史与理论之学术、下达民间营造与生活而充满魅力的学问,值得青年建筑师为之不断挖掘与再现的。进一步的建筑学术认知是,尽管建筑学术界的理论繁多、“主义”不断,连建构理论也被人们不断细分,建造本身依然是最值得为之深入专研的,建筑实践也永远是建筑学科的终极目标。
衷心希望如此的学术活动可以在南大建筑不断涌现,让青年建筑师的“初心”永在。
赵辰
2023年6月13日
2023年6月11日,南大建筑春季沙龙在南京大学建良楼南雍讲堂如期举行。活动首先由鲁安东教授作开场致词,他充分肯定这次活动作为一种讨论的“场域”在当下的意义,并预祝大家在活动中相互启发,产生“化学反应”。随后,各位主讲嘉宾依次分享了他们在研究和实践中的思考。
工具视角下的建造传统演变——以云南翁丁谷仓为例
董书音以解木技术的变迁作为线索,从云南翁丁村佤族谷仓在1960-2015年间的形态与构造变化出发,尝试勾勒一种快速现代化背景下的传统建造技术变化路径。研究基于三个典型建成案例的测绘分析,展现不同解木技术条件下,地方传统建造策略与建筑特征的适应性演变进程。揭示了地方风土建造特征与其工具之间的关联性。并通过不同案例间的构件形态与构造技术比较,解读地方工匠是如何运用已有知识体系,积极应对工具转变带来的问题与挑战,并对原有的地方营造传统进行适应性变革。
©董书音
无心之举 无木之构:阿尔瓦·阿尔托的结构设计
谢方洁基于她关于Alvar Aalto结构设计的博士论文研究,试图揭示其独特的结构设计原型,并探寻其来源。Aalto在现代建筑史中以极具表现性的曲面,人性化的考量与对材料的独特表达得名,而其作品中形式的矛盾性与复杂性使之并未在正统现代建筑日益黯淡之后落幕。但直至今日,其对结构的精心操纵依然鲜少被提及,甚至被一些理论家误认为是反建构与缺乏理性的。讲座从横跨Aalto五十年的建筑实践中挑选案例,通过图纸、图示及照片的方式试图建立Aalto结构设计的演变路径,追寻其与芬兰传统木构的关联,并探讨其与光线控制、空间呈现与隐喻系统构建间的隐秘联系。
©AAF
©AAF
©AAF
工业遗产案例分析与建造设计互为驱动的教学尝试——以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明牛腿多层框架体系为例
夏珩以黔东南三线明牛腿多层装配式厂房建造体系为例,测试了工业建筑遗产历史研究与建造设计教学互为驱动的可能关系,为当下建筑设计源泉和本土智慧的发掘提供思路。基于对多层装配式厂房建造体系的田野调查、文献研究,以及对德国建筑师Otto Steidle在1970年代末期的装配式明牛腿柱结构支撑体社会住宅实验的案例平行阅读,带领学生在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建造设计实验课程中对“三材”耗费进行定量分析,确认结构、梁柱几何关系对“三材”节约的贡献,并尝试对此梁柱布局关系进行新的设计与演绎。
©夏珩
©https://deacademic.com/dic.nsf/dewiki/342526
©唐沛
两例例外——二十世纪香港建筑的结构实践
韩曼基于他关于香港20世纪建筑的博士论文研究,从他收集的近一千个香港建筑案例中,提取了100多个与结构议题紧密相关的案例。基于这些案例的观察,首先概要地回顾了香港现代建筑结构实践。发现它持续受到西方新的结构技术的影响而不断发展,但总体上经济和效率是有限的设计考量。接着,他重点讨论了两位建筑师Raymond Gordon Brown和木下一及他们的建筑作品。认为他们的设计除了对结构经济性和效率性的满足,还结合了对形式、空间、地形、景观等设计要素的考量,呈现出其它建筑案例所不具备的复杂性和多维性。他的演讲重点并非以历史性的视角审视香港建筑结构实践的演化及其历史原因,而是意在以当下的设计视角回顾先例并试图寻找其中的启发性,即,其中是否存在香港特有的对结构设计问题的探索?哪些实践对当代的建筑实践仍然具有学习和启发意义?
©韩曼
©Chung, Wah Nan. 1989.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in Hong Kong. 84.
©Chung, Wah Nan. 1989.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in Hong Kong. 84.
瑞士结构师约格·康策特的结构设计浅析及其对设计实践的启示
黄广龙从结构整合设计的视角出发,首先回顾了Conzett早期在Zumthor事务所的经历以及建立的结构空间整合观念,即结构设计不只是受力分析和计算,而应是包含了对空间、建造、场地文脉、材料工艺等诸多因素的整合设计。之后以他主导的三座桥梁为例——First Traversina桥、Second Traversina桥、Vals片岩桥——详细介绍了Conzett在结构整合设计上的思考和实践。最后分享了东维建筑事务所在两个建成项目(径山花海帐亭和浙江农林大学教工餐厅)中对建筑概念、空间和结构整合方面的尝试与思考。
©东维建筑
©东维建筑
显性与隐性——建筑结构表达的两种方式
钟华颖首先介绍了位于喀斯特地貌天坑崖壁之上的“云海飞舟”项目,其所在位置的脆弱地质条件带来的技术不利因素,以及建筑师在生活中偶然发现的结构“原型”,促使建筑师对选址进行调整,从而带来结构策略的整体创新。而在随后介绍的“云夕雪亭”项目中,建筑师将三维打印材料的缺陷加以利用,营造了特殊的空间氛围和美学效果。通过这两个项目中结构表达的“显”与“隐”,探讨了建造技术和建筑表现之间的辩证关系。正是科学问题与设计问题的交织互动,推动设计研究与设计实践不断发展。
©侯博文
©钟华颖
©侯博文
From Idea to Space
潘晖介绍了湖州茶主题展厅、成都花海主题餐厅、南京迈皋桥步行桥、靖江滨江新区垃圾转运站等多个2018年独立执业以来的项目,并对今年刚建成的南京建邺区梧桐语项目做了从概念、施工图深化、施工过程到最后建成效果的详细介绍。结构与空间之间的相互咬合是工作室非常重要的设计原则之一,结合着这几个项目介绍,可以让大家更加直观地理解结构在设计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从概念开始就参与到整个建筑的整体设计之中。
©潘晖
©潘晖
©潘晖
各位主讲嘉宾演讲后,特邀观察员赵辰教授、傅筱教授做出了精彩点评;罗辉、孟宪川、吴佳维、吴子夜和顾田等青年学者、建筑师参与了研讨,贡献了各自的洞见,拓展了话题的维度。本次“南大建筑春季沙龙”至此圆满落幕,而围绕建筑本体和实践问题的交流、表达,未完待续。
鲁安东教授致辞
赵辰教授点评
傅筱教授点评
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
活动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