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回顾 | 机器·信息·辖域:信息基础设施的空间政治学——江东门广播电台旧址再生(建筑学专业研究生《城市设计》)

发布时间:2023-01-11

一 教学目标

     作为传送、分发信息的机器,信息基础设施的“源”、“流”、“域”都具有天然的空间性,赋予空间不同的属性特征。本课题关注城市中的信息基础设施,解读和反思其引发的空间分异,并在当代语境中对其进行重定义,创造新的空间关联,从而推动对城市空间的重构。


 设计要求

对江东门广播电台旧址及其周边地段进行深入调研,探寻该基础设施在城市发展中的潜力,构想该场址的未来愿景,提出场址的再生策略,并选择重点建筑进行改造设计。

对文物保护建筑尽量不进行改动,仅提出未来再利用的功能和业态设想,并整合到总体构思中。

三 成果展示

01 听见城市

小组成员:李雨茜、洪倩倩、汪晶、王姬

指导教师:华晓宁

设计解读

广播电台在其所处年代作为传播信息的一种媒介,建构起了人们和这个城市联系起来的方式。空间在当下环境的生产中,热衷于营造出最易读取和消费的视觉感知。而在视觉主导的情况下,也消解了其他感官的知觉体验。

故我们希望以声音为媒介,联系历史与现在,建立和过去相似的活动关系,借此探寻新的声音与空间的关联性,提供一种以听觉感受空间,回溯记忆,感知城市的途径。从场地到城市,从日常到特殊,希望实现声音的再生产,唤起人们的场所记忆的同时,让人们换个角度感知世界。

02 城市变奏曲

——信息大爆炸时代下的城市调频区设计

小组成员:张佳芸、宋珊珊、彭幼妹、刘未然

指导教师:华晓宁

设计解读


南京江东门广播电台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原承载着电台播音、传递信息的功能。随着政治空间的转变与城市的发展,其节奏频率也不断发生变化,直到2014年停用归零。因此,我们提出“城市变奏曲”的概念,将其“调频”功能属性由历史纪念性拓展到公共日常性。即将广播电台旧址作为城市中的一块调频区,服务于周边不同人群,帮助城市中处于不同节奏的人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频率,更好地感受生活。

基地在历史进程中,场地元素发生变化、建筑发生加改建、景观逐渐葱郁,因此根据场地特征,我们提出设计策略:以自然为基底,恢复历史肌理;分析场地条件,服务周围人群;以周边为先导,调整城市节奏;形成了四个主要的节奏调频区,同时在此基础上复兴场地两条历史轴线并将其拓宽为轴线带,形成十字交汇区,既是历史与现代的交汇也是四个节奏区的过渡交汇。通过节奏调频,电台旧址焕发新的生机,同时也成为城市新的中心。



03 机器之转变

——历史语境下的电台记忆体验园设计

小组成员:宋嘉琦、文琦、谢沙桐、王冠一

指导教师:华晓宁

设计解读


设计主题围绕“机器空间”,希望着眼于空间的机器属性在历史中的发展。我们的愿景是希望该场地成为传承电台记忆的一个重要场所、以及城市共享的休闲绿地,还期望融入一些新潮的科技手段的内容来驱动人们对未来的想象。

首先我们从基础设施入手,对包括供给、遮蔽、隔绝、关联等在内的基础设施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对江东门广播电台而言,其承担的无疑是关联这一功能。在该场地废弃之前,存在机器与机器的关联,包括天地线系统等,也存在机器与人的关联,也就是发挥的广播宣传的功能。而废弃之后,电台不再发挥实际作用,机器与人的关系被切断,仅存机器与机器之间的联系。

由此我们得到了设计目标——将如今存在的机器与机器之间的联系转译为机器的形式,并以此来建立机器与人的联系。我们分析了该机器系统存在的形式,包括显性形式与隐形形式:显性形式包括场地整体的建筑、景观的布局、还有埋藏在地下的放射状地线系统、还有对应东西轴线的天线系统等;而隐性形式即为无限电波的同心圆发散的形式,该形式会产生叠加效应。

分析了这两大形式之后,我们发现了一个重要的节点构筑物,那就是天线铁塔,在显性形式——天地线系统中,塔是重要的节点,对于隐形形式——无线电波来说,塔是其发射原点。所以我们得到了我们的最终形式——采用以塔为圆心的同心圆形式作为我们的场地结构,同时融入了天线系统所对应的东西轴线。


点击观看视频

04 时代溯源

小组成员:李嘉诚、李翔、毛明权、沈乾诚

指导教师:华晓宁

设计解读


作为当年盛极一时的江东门广播电台,这块场地经历了由盛转衰的过程。现阶段通过对城市周边物质空间分析中发现,该场地异质于周边肌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城市局部运转,同时其又作为文保项目富有宝贵的历史价值,需要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

本方案通过梳理信息传播革命史,将其划分为语言、文字、无线电、互联网四个时代主题区域。希望这块场地能唤醒人们对每个时代的认知与记忆,以信息传播方式作为触媒,塑造特定时代产生的空间类型来吸引人群。在城市视角下,把外围绿地从场地中释放,形成内外圈层结构,并且打通城市走廊,使得电台旧址保留其历史价值的同时重新焕发活力。

05 “记忆传播”

小组成员:高世博、李富刚、逯芊彤、文啸

指导教师:华晓宁

设计解读


我们在进行江东门广播电台旧址改造之前,了解到此场地更多的是被老一辈人的熟知,旧电台的生命在上世纪绽放,但是当代年轻人对此并不了解,于是我们结合了当代“老龄化”的社会现象重启“旧电台”,以老年人的视角和回忆来向年轻人进行“信息传播”。我们以双塔为轴线、短波楼为十字轴线中心对场地进行4部分的区域划分,并对发射机房、旧宿舍与旧食堂进行改造设计与功能置入——场地的“新科技”与“旧物件的记忆”,唤醒老年人与年轻人的共有爱好,与此同时将老一辈人的记忆通过“有意”与“无意”的行为传递给年轻人;并在场地中置入步道与绿化园林系统,改变原场地的绿化杂乱现象,在绿地与步道中加入互动元素,通过视角与双塔的交流,增加场地的浪漫气息。


点击观看视频

指导教师:华晓宁

学生:李雨茜、洪倩倩、汪晶、王姬、张佳芸、宋珊珊、彭幼妹、刘未然、宋嘉琦、文琦、谢沙桐、王冠一、李嘉诚、李翔、毛明权、沈乾诚、高世博、李富刚、逯芊彤、文啸

鸣谢:趣城工作室创始人张宇星老师、东南大学朱雷教授、沈旸副教授、郎烨程硕士、反几建筑事务所创始人金鑫老师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汉口路22号建良楼,邮编:210093

邮箱:arch@nju.edu.cn,电话:(025)83593020,传真:(025)83595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