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本科联合毕业设计课程回顾|废墟的可能性
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
废墟的可能性:原“国民政府中央广播电台”旧址附属建筑及环境改造
【课程时间】2022.02—2022.06
【指导教师】
南京大学:华晓宁
东南大学:朱 雷
趣城工作室:张宇星、韩晶
【学生人数】5人(南大建筑学本科四年级)+ 4人(东大建筑学本科五年级)
【出题人介绍】
张宇星:趣城工作室(ARCity Office)创始人/主持设计师,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员(本原设计研究中心副主任)。诗人/策展人,建筑/城市/艺术评论人。深圳趣城计划发起人。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UABB)的发起人、主要组织者和推动者之一,同时担任UABB学术委员会主任和深圳市双年展公共艺术基金会理事长。
韩晶:趣城工作室(ARCity Office)联合创始人/主持设计师,半层书店创始合伙人。策展人/城市研究学者。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课程背景
废墟可以被定义为一种“负建筑”状态,也可以被定义为建筑物从被使用到被废弃、从坚固到破碎、从完美如新到荒芜陈旧的长期演化过程。建筑的最终目的就是抵抗废墟,而废墟则是对建筑的反向消解。在今天,废墟越来越成为被热烈讨论的话题,一方面是由于互联网虚拟空间正在成为真实物理空间的全面替代者,另一方面,废墟美学也成为未来城市的一种可能性场景。
建筑学意义上,废墟的可能性可以从双向维度来解析——废+墟。废,是人对废墟的使用状态;墟,是废墟物的存在状态。上述双向维度交叉在一起,形成“废墟坐标系”,以人的使用状态和物的存在状态为两轴,中间的原点是观看和保留。以此为基础,可以引申出“废墟意向设计”的方法论体系。
本次课程设计以原“国民政府中央广播电台”旧址为改造设计对象,要求学生初步接触废墟的基本概念,探讨把废墟的思想理念纳入到旧建筑改造的设计过程中,通过废墟意向设计和重点空间设计,延展思考有关“废墟建筑学”的理论,特别是对废墟所包含的建筑学本体属性,展开新的理解。
设计说明
场地分析
场地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江东门北街165号,基地面积约8.3公顷,靠近河西住宅区内的商业中心,东、西两侧分别紧邻南京建邺吾悦广场和江东软件城体育中心。
原“国民政府中央广播电台”旧址于1928年在南京建成,随着数字媒介的发展,无线电传输系统的更新,它于近二十年间被完全废弃,从而成为南京市新区少见的具有历史价值的城市废墟。
场地现状模型
场地现状分析
为了更好的感受和研究废墟,本次设计着重对“废墟建筑学”进行理论研究,以一种新的思路针对废墟中坚硬的物质、消失的东西、演变过程中的意义、内在的精神以及周围的环境等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和理解。场地包含废弃的建筑物和大片的空地,这也使得我们可以将废墟建筑学的理论摆脱建筑尺度,应用到整个场地的环境中。从城市尺度来看,场地周围以住宅区为主,所以设计思路应该将其作为公共空间开放,既要展现其历史价值,也要丰富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
场地现状分析
主题构思
“后疫情时代下的疗愈主题公园”
废墟和疗愈——
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认为,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中已经被规范化的标准模式化了,这会带给人焦虑不安。而废墟作为现代社会进程中的剩余物,没有被纳入城市规划的体系中,失去了现代规范与纪律的规训,所以当人在废墟中时,他会短暂的逃脱现代规范的规训,继而得到疗愈。
废墟的美学启发——
德国当代著名艺术家安塞尔姆·基弗说:“来到废墟的场所,人们的‘意识’回到了久远的过去,人们突然感觉自己扩展得很远很远。……废墟总是一种新的建造的开始,因为废墟本身就是未来。”在他看来,废墟不仅仅意味着毁灭,更意味着新生和希望。
现代人的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症状: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
设计成果
01
废墟与艺术的可能性 李逸凡
本设计在小组提出的“疗愈公园”的主题上设置分主题“艺术疗愈”,并且选择了原“国民政府中央广播电台”旧址中建成于1986年的短波楼和部分场地作为设计改造对象,重点设计了短波楼二层等艺术疗愈空间。
设计首先明确了艺术疗愈的定义与范围,结合废墟建筑学的坐标系、阿兰·德波顿的《艺术的慰藉》中的观点等,分析了艺术与疗愈、艺术疗愈与废墟的关联,提出了艺术与废墟的关系,总结了废墟、艺术和疗愈三者的关系,并对废墟坐标系进行拓展,整理出废墟建筑学与艺术疗愈设计图,用于指导具体的设计。其次,设计依照张宇星老师提出的设计方法论,用类型学的方法总结了20个“颗粒”,将它们进行组合从而形成艺术疗愈空间的原型;并用漫游的方式将它们各个空间串联起来。
落实到具体的设计上,建筑中的墟构和墟物,作为废墟的重要要素被保留下来,并用暴露、烘托、渲染等方式再现,使其成为废墟中的艺术品被人们重新发现和欣赏。在展厅中引入了雕塑、绘画等传统的艺术品,和废墟共同形成了一种或哀愁、或希望、或动人的空间氛围。设计把建筑东侧的两跨墙体等部分拆除,保留其墟构部分,将其设计为“墟构花园”,试图创造一个艺术的、短暂脱离现代规范的规训的独特空间。此外,设计增加了部分游廊、楼梯等,为使用者提供新的空间体验和游览路径,作为建筑的墟空。
场地设计重点关注了场地中最大、最显著的墟物——发射塔,共设计了“洞穴”、“水滴”、“新遗迹”和“环”,在为场地提供休憩空间的同时引导人们重新发现自己和周遭的环境。
本次毕业设计在保留废墟现场、进行废墟的墟化和置入新材料及系统之间寻求平衡,烘托艺术的氛围,旨在探索一种废墟与艺术的可能性。
02
废墟与声音的可能性 孙穆群
针对整个场地提出了“疗愈”的发展方向,选取“声音”作为疗愈媒介,梳理废墟、疗愈、声音之间的关系。设计主要分为废弃建筑改造和场地疗愈空间规划两个部分。结合所选的建筑空间形态,以废墟中历史的声音、自然的声音、现代的声音为线索,设计不同的听觉行为和听觉空间。对于场地,提出了废墟声景地图的概念,通过放置收音设备,声音装置,设计声音疗愈路径,加强废墟、声音、人三者之间的互动。将建筑一层整体废墟化,拆除墙体暴露结构,再加入声音盒子,以不同的形式播放电台历史的声音。保留地下室的积水,让人漫步其中感受自然的声音,将三层设备冷却和检修通道改造为声音走廊。声音走廊左右的墙壁上摆放扩音喇叭,其声音源取自于场地内收音设备,进入场地时会给予观众一份标注其具体位置的声音地图,人们不仅可以聆听,也可以留下自己的声音,这些都将被记录成为废墟的声音库。其次结合广播发射原理设计一种声音装置,它由一个传播范围十米左右的发射源和接收耳机组成,观众可以根据声音地图的指示探索,有可能是在树上人走过去可以听到鸟叫,也有可能是水下等,将其串联形成场地内的声音疗愈路径。
03
废墟与动物的可能性 田靖
本设计以“动物”为疗愈媒介与废墟环境相结合,对场地老发射机房以北的区域进行深化设计。废墟因其独特的审美属性有疗愈的潜能,而通常情况下,当一个区域被人类废弃,自然界中其他生物就会进驻并兴旺繁荣,动物进入废墟符合废墟的自然性。同时,在动物的世界中,人赋予建筑的空间秩序和规范被打破,使废墟进一步成为“平等”“自由”的空间。因此本设计选取“动物疗愈”主题探索废墟的可能性,意图使人在废墟中通过与动物的互动,释放天性,逃离规训,从而被废墟疗愈。
本设计主要针对原宿舍楼、原办公楼、林间小楼以及宿舍楼和短波楼的衔接部分进行了深化设计。在基地内设定了人和动物由浅层接触到深入互动的动物疗愈体验路径:在短波楼内人与动物随机相遇,利用桥架、地缆沟作为动物活动空间,吸引人的视线展现短波楼工作逻辑;宿舍楼作为人与动物陪伴互动的场所,设计保留其旧的结构框架和南、东立面,北面西面尽量墟化开放、置入错动自由的新体量新流线,意图让人在旧框架中体验到全然不同的,像动物一样自由的流线和空间,从而使人突破束缚和秩序,获得疗愈体验;墟化的林间小楼作为户外的互动场所,人在此对动物进行驯导饲喂;北面园区入口处的办公楼则改造为动物主题的艺术创作空间,让人通过艺术创作完成自我表达与反思从而获得进一步疗愈。在场地设计上,将原本的电缆地沟改造设计为动物游戏跑道。跑道由园区北端向南至宿舍楼再向东接入短波楼,突出重现了旧广播电台工作逻辑的同时,串联了原本分散的动物疗愈节点,引导人群游览路径。
04
废墟与水的可能性 徐颖
本设计以废墟中的水疗愈为主题,对原“国民政府中央广播电台”旧址场地的东北角合院以及整个场地中的水元素进行重点改造。
本场地曾经作为一个广播电台,其选址原则就是远山近水。从对历史地图以及历史照片等资料的调研整理中可以看出,尽管场地现在剩下的水体只有南北两个水池,但是在历史中,场地曾经出现过大量的水体。水作为一个重要的元素存在于场地中。
废墟、疗愈、水三个概念也息息相关,环环相扣。就废墟与疗愈而言,废墟通过疗愈城市,疗愈其本体,从而对人有一定的疗愈功效;就疗愈与水而言,大量研究表明,水及水景观在生理、心理、社交以及对生态系统的改善方面对人体有疗愈功效;就废墟与水而言,水从古至今在东西方文学中都是作为废墟中的重要意向出现:水的源远流长、亘古不变的状态和废墟形成对比,更加突出了废墟的沧桑状态与经历时间消磨之后的残破,暗示了时间的流逝。
本设计最终整合了关于废墟、疗愈、水的相关理论,以三者结合的理论知识引导设计。复原了历史上场地内出现过的水体,在整个场地中形成一条连贯的水疗愈路径。在东北的合院中置入二层游廊,将水元素引入合院以及建筑内,植入植被,置入咖啡屋、 书屋、游戏屋以及地下冥想室等功能,将东北合院更新为较为开放的,功能性较强的轻商业院落。
05
废墟与植物的可能性 刘湘菲
该项目选取了原“国民政府中央广播电台”旧址西南角部分场地作为设计目标。分场地内包含一座建于1960s的文保建筑和三座建于1990s的建筑,一个西侧的停车场以及东北角的一片树林。
西南角场地的整体定位为“城市中的植物疗愈园”,以植物疗愈园为设计目标,研究如何通过整体空间营造与建筑形式的配合,在废墟的改造中引入植物,放大废墟本身的疗愈性质,同时充分利用植物的疗愈性。
分场地的主入口在南部和西部,同时东向和北向有路径连通场地其他部分。该设计包括四栋建筑,分别是游客中心、文创商店、两座疗愈花园。游客中心维护了文保建筑的原状,然后置入游客咨询、休息区、储物等功能。文创商店出售植物标本、花卉、园艺工具、文创用品;南面临街,对街开放;保留墟构拆除部分墙体,室内引入植物。疗愈花园容纳了场地的主要功能,改造方向为保留墟构,引入植物,具体方式有室内栽种、穿过窗洞等洞口、附着在墙壁屋顶上、穿过墟构等;二层连通树顶廊道。在景观设计方面,西侧园艺区面积约388㎡,包括果蔬种植区和花卉种植区;原有树林保留,引入树顶廊道,增强游客与植物的接触。
在小组确定了废墟与疗愈的联系的前提下,本项目探讨了植物与废墟、植物与疗愈的关系,在总体设计目标中,将废墟、疗愈、植物这三个互有联系的要素结合在一起。这给如何改造废墟,使之成为现代城市服务的功能性场地提供了一个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