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智慧国土的发展方向与任务

发布时间:2022-05-10

    “智慧国土”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支撑,通过动态感知社会态势,辅助科学决策;通过资源智能化管理,解决区域发展过程中资源“紧约束问题,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等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全面实施,对智慧国土发展方向、建设框架以及重点任务的探索成为当前学界和从业者关注的焦点。

    2022年1月10日下午,中国工程院院士、自然资源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一级教授陈军在南雍讲堂为我院师生们带来了“智慧国土的发展方向与任务”为题的精彩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吉国华教授主持,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李满春教授,我院甄峰教授,张敏教授与近百名师生共同参加。讲座现场座无虚席,讨论气氛十分热烈。

陈军院士精彩演讲

    讲座开始,陈军院士首先抛出“智慧城市之问”,对“智慧国土”的内涵和当下“智慧化”建设的难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他指出,拥有传感器和智慧平台的城市就像有了“眼睛”和“肌肉”,但还缺乏“血管”,即缺乏城市内部时空流动信息的提取;也缺乏“灵魂”,即缺乏经济-社会-环境综合分析在智慧化赋能领域的应用。事实上,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涉及“数据-信息-知识-智慧”的逐步发展,无法一蹴而就。

“数据-信息-知识-智慧”全链条

    在回顾了国内智慧化发展历程后,陈军院士结合现有部委职责和业务情况,分享了对智慧国土发展方向的个人思考。他强调,自然资源信息化建设应从整体性和系统性出发,推动技术逻辑和行政逻辑在实践中的协同,具体表现在统筹数字化发展、推进智慧化应用两个方面。现阶段,自然资源部门业务正逐步走向融合,但是各自的技术支撑相对独立,需要进一步统筹设计;同时,各部门虽已具备较好的数字化基础,但如何实现数字政府、数字治理等智慧化应用,仍需进一步探索。智慧国土这一系统性难题需要业界和学界的共同推动开展深度研究,并依托试点城市,扎实推进智慧国土落地实施,真正实现“数据-信息-知识-智慧”全链条的科学化决策。

    推进智慧国土落地实施的先行任务是开展智慧国土战略研究与顶层设计。应先理清基础测绘、调查监测、国土空间信息基础平台等基础调查与设施的关系,从行政业务逻辑、时空信息技术体系、融合应用领域和时空信息设施基础四个方面建构“智慧国土”总体框架。凝练实践中面临的主要难点与痛点问题,研究全面动态感知、系统精准认知及全域智慧管控的技术实现途径与解决方案,根据“查得准”、“认得透”、“管得好”的目标提出总体技术架构。最后,通过分析业务化应用所面临的政策、法规等方面问题,提出拟采取的主要措施、组织方式,设计新一代业务管理模式和智慧化赋能应用场景,形成面向当前和未来发展的智慧国土发展蓝图与总体实施方案。

智慧国土主体技术体系

    国土空间规划是龙头,统一调查监测为支撑,基础测绘是基础。在空间监测、基础测绘方面加强技术创新,是“智慧国土”另一个重点发展方向。其中,技术创新并不能仅仅停留在引入新知识、新方法的层面,还应构建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技术体系,明确数据获取到分析应用的技术流程,实现“由点到面”精细化的场景管理。除此之外,还应推动国土空间关键技术研究,包括:①深入进行国土空间数字化,考虑人文和自然要素,体现“以人为本”的规划本质;②推动规划数字化、科学化,解析与量化国土空间人地关系,为空间优化布局和高效治理提供基础;推进规划方案实施推演智能化,健全“规划编制-监督评估”的全生命周期管理;③调查监测支撑国土空间规划与实施,丰富底部数据,完善规律性知识提取流程,重视人文评价要素,更好地发挥监督作用。

    陈军院士指出,作为新时代学者和规划师,在面对智慧国土建设时,首先需要加强战略思考。应联系调研实际,脚踏实地,以“怎么建”“怎么用”作为切入点,完善流程体系,整合多方资源,协同创新,将智慧国土做深做透,真正赋能科学决策。最后,陈军院士强调,智慧国土涵盖的范围逐步走向多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度,联合跨学科的高水平人才,组织开展有关智慧国土科学问题、关键技术和前沿方向的深度讨论与合作,博采众长,方能攻坚克难。

吉国华教授总结

     陈军教授的讲座逻辑严谨,内容充实,赢得了会场内师生的热烈掌声。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吉国华教授对陈军院士的到来表示感谢,并对讲座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回顾。他强调,“数字化”手段是现阶段国土空间规划管理的重要基础,基于“数字化”实现“智慧化”决策,将是顺应国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未来空间规划体系的新要求。

师生互动

    在提问互动环节,现场师生就智慧化决策效果诊断、智慧化赋能场景构建、数据开放与个人获得感等热点问题与陈军院士进行了积极交流,并获得了院士耐心且细致的回答。最后,全体师生再次用热烈掌声感谢陈军院士的到访并共同合影留念,至此讲座圆满落幕。

合影留念

     陈军院士的讲座结合当下“智慧化”建设难点和国土规划体系改革背景,由浅入深地提出了对“智慧国土”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的个人思考,让广大师生受益匪浅。院士的寄语也让我们认识到,进入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后,无论是研究者,还是城市规划工作者,都应积极学习,加强个人知识储备,努力打破固有的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主动迎接变革;但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和价值追求,这样才能行稳致远。期待陈军院士的再次到访交流!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汉口路22号建良楼,邮编:210093

邮箱:arch@nju.edu.cn,电话:(025)83593020,传真:(025)83595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