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实录 | 2022年江苏省研究生未来城市学术创新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2-10-04

开幕式合影


2022年8月27日至28日,由江苏省工学4类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承办、《空间规划》期刊编辑部、江苏省智慧城市研究基地和南京大学自然资源研究院“未来城市与人居环境研究中心”协办的2022年江苏省研究生未来城市学术创新论坛成功举办。本次会议得到了省教育厅、省学位办、南京大学及省内高校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国内外研究生同学们的积极响应和热情参与。


        本次学术会议以“未来城市理论与实践创新”为主题。今年是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的校庆年,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的重要回信中对青年学生寄予殷切期望,希望青年学者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也希望广大在校博士生、硕士生在学以报国中实现青春梦想,因此我们的会议宗旨就是为研究生提供舞台、展示技能、实现梦想。来自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苏州科技大学、上海大学、江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米兰理工大学和南京林业大学等十余所高校的近50位专家学者、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论坛。会议在南京大学鼓楼校区线下举行,同时大会开幕式、主旨报告、研究生分论坛、闭幕式全程通过B站进行网络直播,全部在线观看直播人数近万人,产生了较好的学术影响,让更多因疫情无法到现场的研究生共享盛宴,共同思考未来城市的理论、方法与实践。


        会议开幕式环节由本次论坛的主席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甄峰教授主持,甄峰教授阐述了论坛举办的学术意义并向与会嘉宾表示了热烈的欢迎。随后,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办陈谦主任肯定了在新时代背景下对未来城市探索的必要性,对南京大学的学科建设情况、研究生教育状况以及未来城市相关专业的学科优势进行了相关介绍,并预祝会议成功举办。接着,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书记周义安致欢迎辞,周书记介绍了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近年来在未来城市及相关领域取得的学术成果,希望参会同学在论坛的研讨中碰撞学术思想、提升研究创新能力,通过本次论坛促进多学科青年学者学术联系与合作。会议学生主席郭宇博士在致辞中对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以及研究生代表表示衷心感谢,并期待参会的研究生通过本次学术论坛的交流会有所收获。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甄峰教授

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办陈谦主任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周义安党委书记

学生主席郭宇


主论坛的特邀主旨报告由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张敏教授主持,四位专家学者对未来城市研究从多视角展开分享,精彩纷呈。他们带来的四个精彩报告,不仅指明了学科发展前沿,还身体力行地引导和启发了研究生学术成长之路。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鲁安东授结合诸多生动的智能空间案例对数智时代的人地关系特点进行了提炼和归纳,为未来数智时代的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郭杰教授从城市更新角度给我们深入讲述了城乡融合发展内涵与治理重点、城市更新的土地制度改革、乡村振兴的土地制度创新探索三方面内容。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汤爽爽教授以江苏省苏北地区为案例,基于回归模型分析农村贫困家庭的人口流动决策和流动农村贫困家庭的人员安排决策。东南大学史北祥副研究员分析了网络消费冲击下城市商业空间与消费的分离,并以南京城市中心为例实证研究,构建虚实相生的城市中心体系。


主旨报告主持人张敏教授

南京大学鲁安东教授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郭杰教授

南京师范大学汤爽爽教授

 东南大学史北祥副研究员


青年学者们通过点评为汇报同学们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意见,师生合作使得本次论坛产生了丰富的学术研究成果。本次论坛共设立四个分论坛,围绕“城市发展新理论、技术、方法”、“城镇景观与建筑遗产保护更新”、“城市群与都市圈”、“智慧城市与大数据应用”等主题展开学术研讨,来自九所高校的16名研究生围绕主题分享了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专家学者与研究生们共同深入探讨未来城市发展的新理念、新方法与新趋势,分论坛会场气氛非常热烈,评论人针对每场报告的选题、研究方法、数据分析及结果讨论等内容逐一点评,与参会代表进行了深入交流。


分论坛一

分论坛二

分论坛三

分论坛四

优秀论文获奖证书——王星

优秀论文获奖证书——邹伟勇

优秀论文获奖证书——冷硕峰

优秀论文获奖证书——强靖淇

优秀论文获奖证书——何静

优秀论文获奖证书——蒙晓雨

2022年江苏省研究生未来城市学术创新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是未来城市的发育发展研讨,更是创新研究生培养方式的探索。首先体现在论坛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上。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成为了组织论坛的中流砥柱,同时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成长,增智增慧。本次论坛更为重要的是创新学术成果和创新学术平台搭建。在学术思索的碰撞上,建筑学、地理学、城乡规划学等多个领域交织出未来城市的点点星光,大家收获满满。专家教授为同学们提出指导意见,师生合作使得本次论坛产生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会议优秀论文将获得推荐至国内重要期刊发表,这将为未来城市相关学科的融合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正是广大青年学者胸怀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学术报国的良好契机。今后,“未来城市”学术论坛将以国家政策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指引,以透析城乡演变为研究脉络,以高质量发展为研究站位,以增进城乡居民福祉为研究图景,面向国际学术前沿,拥抱技术创新,在翻涌的时代变革中找到规划学科的前进方向,积极为我国学术后备人才搭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生教育与交流平台。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汉口路22号建良楼,邮编:210093

邮箱:arch@nju.edu.cn,电话:(025)83593020,传真:(025)83595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