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实录(下)| 第三届全国区域生态学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2022年11月6日,第三届全国区域生态学学术研讨会分会场成功举办,大会圆满闭幕。此次研讨会由中国生态学学会区域生态专业委员会和南京大学主办,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碳中和与国土空间优化重点实验室、江苏智慧城市研究基地、江苏绿色发展研究基地、江苏省生态学会、中国行政区划与区域发展促进会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专业委员会、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生态环境补偿研究中心联合承办。大会共举办9场主旨报告,开设13个分会场,分享总时长近4000分钟,来自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武汉大学、兰州大学等90余所高校与科研院所的1200余名(腾讯会议室人数)专家学者及研究生参加了本次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主旨报告和分会场报告在蔻享直播线上观看累计超过5万人次,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
1
分会场报告
本次大会共设置了“区域生态学基础理论、前沿与热点”、“区域生态产品核算与价值实现机制”、“智慧化生态城市建设与运营”、“区域绿色基础设施规划与美丽中国建设”、“国家公园与寒区生态”、“城市群生态环境协同保护与修复”、“西南山地脆弱区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区域生态规划与共同富裕建设”、“区域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区域社会生态系统研究与规划响应”、“安全韧性区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区域碳中和与国土空间优化”和“研究生论坛”13个分会场,共有152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进行了汇报交流。报告内容精彩纷呈,会场气氛活跃。
分会场1:区域生态学基础理论、前沿与热点
分会场1由中国生态学学会区域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吕一河研究员和中国生态学学会区域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卫伟研究员主持,共有10位专家学者围绕“区域生态学基础理论、前沿与热点”展开学术分享与交流。
上半场,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郭建英以黄河上游窟野河流域为例,对多沙粗沙区典型区流域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以及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异规律进行系统探索,分享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矿城系统治理技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高晓东研究员基于WRF-Noah陆气耦合模式对不同植被驱动情境下黄土高原的降水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并从根土界面、土气界面与气植界面提出了相应策略;中山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蓝欣博士通过设置植被恢复前、后两组情景,探索中国地区植被动态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能-水-碳循环的影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王永生研究员从生态系统质量提升、绿水青山与乡村振兴、区域生态产业化实践三个方面出发,分享了生态系统质量与区域生态产业化发展研究;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马瑞明博士后通过耦合NDVI改进生境质量评价方法,对黄河流域地区生态恢复区土地覆盖类型内部的空间异质性和土地覆被未发生变化区域的生境特征进行了有效表达。
下半场,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教授级高工侯鹏分享了区域生态保护成效评估进展,对近年来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保护修复策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冯晓明研究员以亚洲高山区为例,通过分析其历史水量收支关系对未来水量收支关系进行预测,认为亚洲水塔功能的不稳定将持续加强;长安大学土地工程学院赵永华教授阐明了大规模退耕还林背景下,陕北黄土高原植被的时空变化情况,揭示了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协同关系;云南大学荣丽副研究员通过人工模拟侵蚀-植被恢复小区植被特征,揭示了干热河谷区土壤侵蚀、植被恢复与N素之间的关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刘军会研究员提出应当基于区域关联视角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并构建了耦合通用指标、特征指标、备选植被的生态监测体系。
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 正高级工程师郭建英
分会场1线上合影
分会场2:区域生态产品核算与价值实现机制
分会场2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郑华研究员和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生态环境补偿研究中心刘桂环研究员主持,共有10位专家学者围绕“区域生态产品核算与价值实现机制”展开学术分享与交流。
上半场,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李忠研究员围绕我国建立生态产品调查监测机制和价值评价机制面临的“四难”问题,系统总结了我国试点地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的相关经验做法;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李若男副研究员分享了生态系统服务权衡表征、生态系统服务权衡驱动因素识别、区域生态恢复空间识别的技术方法;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王丽娟博士后围绕生态系统服务的生产地、生产量、受益者、使用量和流动传输过程等问题,归纳总结了生态系统服务流的测量方法;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助理研究员段扬博士,围绕生态产品总值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关系,总结了我国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研究历程,并以湖北省17个地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高级工程师文一惠博士系统介绍了生态产品的概念发展、生态产品的交易类型和生态产品的交易模式及相应实践案例。
下半场,南昌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郑博福教授强调了生态产品数字化和综合管理的重要性,并就团队在生态产品数字化框架搭建、数字化技术和试点实践应用等方面取得的进展进行分享;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罗万云副教授分享了小尺度下额尔齐斯河流域生态补偿空间识别与选择的研究案例,研究发现额尔齐斯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生态补偿标准的关系受到自然、经济以及社会因素的共同影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发勇博士研究了不同尺度下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发现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是多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多因子耦合关系和其内部机理探索仍需进一步探索;西安科技大学李婷老师分享了在黄土高原地区与水分相关的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案例,探讨了不同情景下生态系统服务优化成本及效益;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迟妍妍副研究员根据黄河流域在水资源、能源消费、水土流失和农业发展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分地区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 研究员李忠
分会场2线上合影
分会场3:智慧化生态城市建设与运营
分会场3由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甄峰教授和中电建生态环境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晨宇主持,共有8位专家学者围绕“智慧化生态城市建设与运营”展开学术分享与交流。
上半场,中电建水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智慧运维部门梁骞主任从数字孪生流域、智慧化模拟、精准化决策三个方面出发,构建了智慧水务模型以服务新型智慧城市的发展;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牛月博士梳理了智能技术对城市生态空间的作用机制,从基础逻辑关系、研究对象特征、实践指导三个层面提出未来智慧化城市生态空间的研究框架;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顾思浩博士以古交市为例,利用生态系统服务簇的概念,划分国土空间功能区,识别多重生态系统服务间的交互作用,提供了社会-生态方面的相关管理措施;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史东辉博士后以明尼苏达州为例,介绍了以生态系统服务强度、结构为主要指标的多维评估系统。
下半场,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生态环境工程院于海兰副总工分享了生态环境工程低碳设计理念与案例;南京大学常熟生态研究院杨棠武高级工程师从四个典型案例出发,系统介绍了城市河湖生态修复及智慧化管理技术;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赵慧敏硕士以江苏省53个区县为例分享了基于DEMATEL_ISM模型的区域智慧生态建设水平评价及驱动机制研究,为智慧生态环境的建设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参考;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徐建刚教授从流域视角出发,对区域国土空间韧性耦合机制做了深入研究,通过复杂系统理论来指导解决区域三生空间一体化发展的难题,强调在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背景下,基于空间韧性耦合评价规划范式的建立,将有效拓展市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方法的科学视野,助推区域城乡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中电建水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智慧运维部门主任梁骞
分会场3线上合影
分会场4:区域绿色基础设施规划与美丽中国建设
分会场4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王云才教授和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尹海伟教授主持,共有8位专家学者围绕“区域绿色基础设施规划与美丽中国建设”展开学术分享与交流。
上半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岳邦瑞教授以陕西咸阳为例,在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按照“源地识别-廊道提取-节点识别”的步骤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并提出相应的格局管控策略;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周宏轩教授以徐州市为例,对视觉指数的室外热环境效应、视觉指数与遥感参数的协同作用和视觉指数对城市热环境的作用等进行详细介绍;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李迪康博士通过景观指标体系的构建,使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对中国城市建筑景观格局从省级和城市群两种尺度、二维和三维两种水平上进行分析;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李晖教授基于Maxent模型对深圳湾鸟类热点生境进行判别,并就环境因子对不同生态类群鸟类的差异化影响、鸟类生境的空间分布机制及韧性保护网络构建、生境退化区分布与修复策略和鸟类生境变化与景观格局演变做进一步探究。
下半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王云才教授构建耦合评价模型,对生态空间内部多重生态系统服务综合能力进行评价,划分生态斑块的功能优先级体系,并提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提升的区域绿色基础设施网格优化路径;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闫水玉教授通过丽江县、乐山市、岑溪县、成都市和重庆市等多个案例的展示,对西南山地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进行了回顾与展望;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管理学院张宇欣老师对热浪的空间格局、热舒适与热浪天数的时空格局、不同地貌区生态系统的热浪缓解效果以及热浪缓解的关键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成玉宁教授认为落实“蓝绿融合发展规划”是城乡生态环境提质的核心,也是优化人居环境规划方法与技术的关键,并介绍了蓝绿空间融合规划的具体方法及其相关应用。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教授尹海伟
分会场4线上合影
分会场5:国家公园与寒区生态
分会场5由中国科学院西北研究院王旭峰研究员和兰州大学县域经济发展研究院邓晓红副教授主持,共有9位专家学者围绕“国家公园与寒区生态”展开学术分享与交流。
上半场,中国科学院西北研究院王旭峰研究员使用三期土地覆被数据对祁连山生态系统类型变化、植被指数变化、植被覆盖度变化和植被生产力变化等进行了分析;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赵越博士通过研究确定影响水质的主要因素,为实现西部高寒山区水质稳定提升和生态安全维护提供理论基础;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桂娟博士研究发现良好的生态保护是稳定和提升水汽再循环的关键,也是保障区域水资源可持续供给的重要支撑;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杨彦鹏博士分享了如何使用支持向量机、分类回归树和随机森林三种分类方法获取祁连山区10m空间分辨率土地覆盖数据,并分析了分类精度和特征空间对分类精度的影响;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崔乔博士分析了土壤水热的垂直分布特征、水平分布特征,以及土壤水热和植被因子、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等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并识别土壤水热的主要驱动因子。
下半场,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郭小伟高级工程师深入分析了生态变化的气候背景和土地利用格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时空变化与影响机制和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祁连山生态保育模式;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张百娟博士分析了我国西部高寒山区各类水体稳定同位素特征,并分别介绍其环境效应及生态水文效应;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董才霞博士对青藏高原热浪事件进行识别,并分析其与植被指数NDVI与EVI的响应关系;兰州大学县域经济发展研究院邓晓红副教授以迭部县为例进行生态系统服务量、服务机会成本和多维生计资本的测算,并提出生态综合补偿方案。
中国科学院西北研究院 研究员王旭峰
分会场5线上合影
分会场6:城市群生态环境协同保护与修复
分会场6由广东工业大学肖荣波教授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孙然好研究员主持,共有7位专家学者围绕“城市群生态环境协同保护与修复”展开学术分享与交流。
上半场,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工李晓晖以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为例,分享了都市圈跨界地区生态规划实践与思考;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王琳助理研究员分享了基于遥感反演和机器学习的闽三角城市群PM2.5生态风险研究,反演了长时期、全覆盖、高精度的PM2.5浓度数据,发现闽三角城市群的PM2.5污染主要分布在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建成区;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李龙博士分享了长江沿线生态修复与固碳增汇协同研究,结果表明2020-2060年建设用地扩张侵占耕地趋势将加剧,而这是导致未来碳储量下降的主要因素;广东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王鹏副教授以珠三角和粤北涉重企业周边为例,分享了如何基于多源数据解析土壤重金属污染源。
下半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杨磊副研究员分别以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为例,对我国东部城市群土壤中抗生素的组成及分布特征展开研究;云南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李纯助理研究员基于共生理论识别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状态,研究发现城市群内城镇共生模式主要以点共生及无关共生模式为主,组织模式逐步转好为间歇模式,但行为模式由偏利共生转为无关共生;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熊咏梅高级工程师研究发现保护山川、河流缓冲区和临山公园对提高鸟类多样性具有关键作用。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教授级高工李晓晖
分会场6线上合影
分会场7:西南山地脆弱区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分会场7由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彭韬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张伟研究员主持,共有10位专家学者围绕“西南山地脆弱区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展开学术分享与交流。
上半场,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张伟研究员分享了西南喀斯特植被恢复驱动的土壤碳库格局变化及机制,并指出喀斯特区植被恢复驱动的土壤固碳数量和质量高于同纬度非喀斯特区域;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段鹏鹏副研究员分享了亚热带森林植物多样性驱动土壤产生氧化亚氮的机制,结果表明氨氧化和硝化耦合反硝化速率是控制氧化亚氮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赵杰研究员分享了喀斯特土壤生态服务提升的生物调控途径与机制,并指出喀斯特土壤生物资源(苔藓、豆科植物、AMF)较为丰富,生物调控措施可以提升喀斯特生态系统服务;重庆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陈忠礼副教授研究了三峡水库消落带土壤种子库组成特征、土壤种子库时空动态格局、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关系,并对人工与自然恢复效果进行评估;云南大学彭小瑜博士分享了滇东喀斯特断陷盆地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组分对土壤碳库的影响。
下半场,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和成忠高级工程师以富源盘州地区为例,分析了云贵煤矿集中区水环境影响特征;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罗开盛副研究员从土地利用、生态工程、雨水捕获、农业活动等方面研究典型人类活动对水文系统的干扰与反馈;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王冠老师研究发现土壤供氮能力一定程度上决定生态恢复的成败和退耕后植被演替的方向与进程;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生代彬分享了贵州喀斯特高原主要丘陵类型与地貌分区的研究成果;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陈国建工程师基于温度植被干旱指数对金沙江下游干旱时空分布及气候响应进行研究。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研究员张伟
分会场7线上合影
分会场8:区域生态规划与共同富裕建设
分会场8由浙江理工大学建筑与工程学院郭青海教授、浙江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黄璐研究员、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居阳博士后主持,共有10位专家学者围绕“区域生态规划与共同富裕建设”展开学术分享与交流。
上半场,浙江大学旅游与休闲研究院严力蛟教授介绍了浙江未来乡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并强调未来乡村的核心内容是“一统三化九场景”,未来乡村是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共同富裕是未来乡村的终极目的;龙岩市农业农村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詹可聪分享了关于龙岩市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思考,详细介绍了龙岩市在乡村建设过程中构建的制度框架与政策体系;浙江理工大学建筑与工程学院郭青海教授结合浙江省实践对生态振兴促进城乡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进行探讨,并认为城镇化乡村是未来中国农村发展转型中的新形态,将成为农村社区富裕的着力点;浙江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黄璐研究员分享了浙江省生态修复的规划与实践,详细介绍了省域、淳安千岛湖沿湖试点的生态修复案例;浙江理工大学建筑与工程学院陈潇玮教授通过分析模型推导社区碳排放空间格局,并探索共同富裕目标下乡村社区活力度、碳排放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下半场,中国农业科学院资源与区划研究所孙晓研究员研究发现,从城市到乡村多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会增加、权衡协同更显著、社会经济类因素的驱动作用会递减;浙江财经大学土地与城乡发展研究院程敏研究员指出,在全国尺度上,近二十年城市内部经济与城市绿地表现出强烈的不协同关系,城市内部夜间灯光值显著增加而最大绿度(EVI)则显著减小;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居阳博士后以拉美10国366个主要城市为例,研究了绿地、经济因素与城市热环境的相互关系;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李达维教授以广州市南岗河项目为例,介绍了幸福河湖景观生态提升建设的相关情况;大自然保护协会千岛湖项目郭飞飞经理以千岛湖自然保护与修复项目为例,详细介绍了城市水源地的可持续保护与综合利用。
浙江大学旅游与休闲研究院 教授严力蛟
分会场8线上合影
分会场9:区域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分会场9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孙建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鲁旭阳研究员主持,共有9位专家学者围绕“区域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展开学术分享与交流。
上半场,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武海涛研究员对东北沼泽湿地生态恢复与生态安全保障进行了深入探讨;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李娜研究员分享了基于长期定位实验的东北地区黑土肥力演变过程及其机制的研究成果;四川师范大学地理学院彭立教授分享了喀斯特生态安全格局与恢复的空间识别方法;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李琴助理研究员对十年禁渔背景下长江水生生态系统修复策略进行了探讨;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赵伟研究员分享了青藏高原地表增温时空格局遥感监测方法。
下半场,新疆大学丁雪博士以太原市为例,分析了重工业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的响应;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冯青郁副研究员分享了中国粮食生产潜力与驱动因素的时空分布规律;广东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黄飞副教授分享了土壤镉金属形态转化过程中功能微生物多样性影响与作用机制;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郑海峰研究员分享了大型湿地水鸟活动特征及适宜性生境分布的研究成果。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 研究员武海涛
分会场9线上合影
分会场10:区域社会生态系统研究与规划响应
分会场10由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胡宏副教授主持,共有8位专家学者围绕“区域社会生态系统研究与规划响应”展开学术分享与交流。
上半场,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部王帅教授分析了黄河输沙稳态转变及其驱动机制,通过量化黄河流域分水制度变化的效应及其机理,发现制度变化会影响社会-生态系统的结构;兰州交通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周亮教授定量分析了城市绿色空间与三维建筑对地表温度的相对贡献与边际效应、2D/3D建筑形态对地表温度影响的季节性差异、城市景观结构与地表温度关系的空间层次性和交互作用;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张城提出水资源空间流动模型框架,并以渭河流域为例,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流动模型对水资源安全进行评价;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博士生王一旭基于文献计量方法,从研究方法与框架、动态与驱动研究、综合评价、社会-生态系统与区域管理及适应四个方面总结社会生态系统的研究进展。
下半场,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谢波教授运用空间社宾和门槛模型,从全国和地区两个尺度分析城市绿色空间的景观格局特征对PM2.5与肺癌发病率的影响、调节作用及干预阈值;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黄焕春副教授通过舒适度指数计算和WRF中尺度气候模拟,分析热舒适度与情绪因子的关系、未来高温环境时空分布格局、通风廊道潜力格局和高温健康暴露风险;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刘超助理教授基于统计模型和多种机器学习方法,探寻城市密度影响常见健康风险的一般规律,并阐明主控因子的影响阈值及特征;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胡宏副教授基于适应性循环视角,将我国区域土地利用特征、社会经济环境和居民生活方式相融合,分析生态环境与社会系统的刺激反馈过程、机理与类型,解析区域国土空间社会生态系统韧性提升的关键要素与路径。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部 教授王帅
分会场10线上合影
分会场11:安全韧性区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分会场11由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翟国方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颜文涛教授主持,共有8位专家学者围绕“安全韧性区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展开学术分享与交流。
上半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颜文涛教授对数据驱动韧性城市规划的技术与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彭翀教授分享了对区域韧性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成果;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马磊副教授分享了局地气候分区支持下的城市精细空间热健康风险评估研究;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顾康康教授分享了淮河流域行蓄洪区乡村韧性空间分布及其影响机理研究。
下半场,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陈天教授对韧性城市与韧性提升规划设计策略进行了探讨;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王宝强副教授分享了应对洪涝灾害的韧性区域与城市空间构建研究;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苏飞副教授分析了中国公平韧性测度及时空特征;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翟国方教授对我国安全韧性提升的需求、机遇和挑战进行了系统分析。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教授颜文涛
分会场11线上合影
分会场12:区域碳中和与国土空间优化
分会场12由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黄贤金教授和金晓斌教授主持,共有8位专家学者围绕“区域碳中和与国土空间优化”展开学术分享与交流。
上半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朱青研究员分享了典型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土壤温室气体排放与植被固碳能力研究,结果表明:植被固碳能力的时间变化主要受气象因子影响,空间变化主要受覆被类型与地形因素影响;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潘浩之教授以南京为例,基于高精度数据制作道路、建筑、产业活动的碳排放空间分布,并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制定城市减排方案;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博士生刘静萍以苏南地区为例,分享了耕地生态保护视角下中国经济发达区半自然生境识别与特征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欧维新教授对生态系统服务的相关理论与方法,评估修复对象、目标以及社会-生态系统耦合等进行了详细论述。
下半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赵荣钦教授研究了快速城市化对“水-能-碳”耦合系统的影响,识别水能资源消费和碳排放及变化的主要原因及“水-能-碳”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关键影响因素;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漆信贤副研究员分享了基于供需分离加剧的近30年来中国谷物碳排放转移的时空演变,并提出通过优化种养空间结构和跨区供给、加强以低碳为导向的生产力布局等措施推动实现碳中和目标;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生刘泽淼分享了基于共享社会经济路径的中国碳中和路径研究,预测不同强度的碳减排政策对碳排放及碳汇的影响;广东国地规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张鸿辉对 “双碳”目标下自然资源全生命周期监管与治理路径进行探索,建议通过自然资源管理赋能双碳战略,推动自然资源全要素固碳增汇,塑造低碳国土空间。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研究员朱青
分会场12线上合影
分会场13:研究生论坛
分会场13(研究生论坛Ⅰ、Ⅱ)由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尹海伟教授、胡宏副教授、居阳博士后和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黄宇副研究员主持,共有44位研究生围绕“城市与区域绿色基础设施”、“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区域生态学研究方法”等主题展开学术分享与交流,报告内容丰富。汇报结束后,专家学者对汇报内容进行点评,会场氛围活跃。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博士李焱秋
研究生论坛Ⅰ线上合影
2
闭幕式
第三届全国区域生态学学术研讨会闭幕式由中国生态学学会区域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卫伟研究员主持。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尹海伟教授对本次大会的举办情况、参与热度及学术影响力进行简要总结,并对本次大会主办方、组委会、召集人、参与人及赞助方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卫伟秘书长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尹海伟教授进行会议总结
大会共评选出18份优秀研究生报告,并确定第四届全国区域生态学学术研讨会由安徽建筑大学联合主办,将于2024年在合肥召开。安徽建筑大学副院长顾康康教授对安徽建筑大学的学科发展、教学水平、办会经验等情况进行介绍,并表示对举办下一届全国区域生态学学术研讨会充满信心。
最后,中国生态学学会区域生态专业委员会吕一河主任对本次会议的组织、举办给予了高度评价与充分肯定,并与卫伟秘书长共同宣布第三届全国区域生态学学术研讨会顺利闭幕!
优秀研究生报告名单
安徽建筑大学副院长顾康康教授
吕一河主任
3
结语
本届学术研讨会是我国区域生态学最新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得到了全国90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大力支持,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本次研讨会取得了良好的学术交流效果,对促进区域生态学的融合与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本届会议会后将在《Geography and Sustainability》、《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环境生态学》等期刊上组织相关专辑或专栏,欢迎广大区域生态学领域的专家学者踊跃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