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实录(上)| 第三届全国区域生态学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2022-11-11

  2022年11月5日,第三届全国区域生态学学术研讨会开幕式及大会主旨报告在南京大学鼓楼校区顺利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生态学学会区域生态专业委员会和南京大学主办,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碳中和与国土空间优化重点实验室、江苏智慧城市研究基地、江苏绿色发展研究基地、江苏省生态学会、中国行政区划与区域发展促进会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专业委员会、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生态环境补偿研究中心联合承办。会议以“区域生态学:融合与创新”为主题,采取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吸引来自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武汉大学等90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400余名专家学者报名参加会议,开幕式和主旨报告在线观看直播累计15000人次,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


开幕式

大会开幕式由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尹海伟教授主持,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邹亚军,中国生态学学会副理事长、区域生态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陈利顶研究员,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周义安,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院长鹿化煜教授,江苏省生态学会理事长关庆伟教授致辞。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尹海伟教授


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邹亚军指出:新时代背景下,交叉融合多学科知识体系、整合贯通多领域技术方法、创新引领保护治理实践成为区域生态学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次研讨会旨在为探讨区域生态学的基础理论、前沿热点、技术方法和实践应用提供交流平台,促进新时期中国区域生态学的繁荣发展,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全面转型。随后邹亚军副校长对南京大学多学科融合的大生态学科进行了介绍。

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邹亚军


中国生态学学会副理事长、区域生态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陈利顶研究员肯定了本次会议的重要意义,希望本次会议的顺利召开为促进我国区域生态学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随后陈利顶研究员呼吁与会人员在会议期间畅所欲言,围绕区域生态学学科发展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建言献策,为国家解决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实现我国双碳战略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生态学学会副理事长、区域生态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陈利顶研究员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周义安认为国家生态文明战略有力推动了城乡生态规划学科的发展,使其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性学科,城乡生态规划学科始终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战略导向,科学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随后,周义安书记对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近年的规划实践探索进行总结,指出学科交叉融合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希望通过多领域专家学者的交流,助力我国区域生态学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发展。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周义安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院长鹿化煜教授指出:十八大以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但生态环境依然存在基础研究、应用与实践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本次大会以“区域生态学:融合与创新”为主题进行交流报告160余场,内容丰富,不仅为南京大学师生与同行交流提供了机会与平台,促进南京大学区域生态学的发展,也将在解决我国生态环境方面的实际问题和推动我国区域生态学学科发展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院长鹿化煜教授


江苏省生态学会理事长关庆伟教授认为区域生态学旨在研究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背景和驱动因子,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本次会议抓住了区域生态学中的重点问题和重要机遇,会议主题契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两山理论和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旨在通过学术交流推动实际问题解决,为学科发展及实践提供重要支撑。关庆伟教授随后对江苏省生态学会的大致情况进行介绍,并预祝会议圆满举办。


江苏省生态学会理事长关庆伟教授

主会场线下合照

研讨会现场照片

研讨会线上合照


主会场特邀主旨报告

特邀主旨报告上半场由中国生态学学会区域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吕一河研究员主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于贵瑞研究员,致公党中央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副主任、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主任高吉喜研究员,中国生态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书记王克林研究员,分别作了题为“区域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宏观生态系统科学的基础理论及观测研究方法”、“‘五基’协同监测体系在区域生态保护中的应用”、“洞庭湖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对水生态服务影响机理及调控”的大会特邀主旨报告。

图片

中国生态学学会区域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吕一河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傅伯杰院士全面阐述了区域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的历程、进展、原理、方法和管理制度,并以内蒙古自治区和黄土高原地区为例,重点介绍了空间规划中系统的诊断问题、系统的解决方案与区域研究的格局、过程、服务、可持续性。最后傅伯杰院士对区域生态系统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要关注的重点领域进行了总结:一是关注空间分异,即生态服务供需与生态修复分区;二是关注空间协同,要进行生态风险评价与模拟;三是关注空间优化,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四是关注空间集成,即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傅伯杰院士特别强调,基于自然并非模仿自然,要从自然空间学习其变化规律,在生态修复中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区域生态系统。

图片

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于贵瑞院士分享了在生态系统学研究的新阶段背景下,长时间、大尺度、多维度的宏观生态系统学科问题、基础理论及观测研究方法。于贵瑞院士提出宏观生态系统科学是生态、地理、气候、社会、经济、地球系统科学的大融合,是一个多系统层级、多时空尺度、多生态过程以及多学科维度的复杂问题。宏观生态系统科学研究需要构建一个融合多学科理论和知识的方法学体系、“多尺度观测-多方法印证-多过程融合-跨尺度模拟”的协同观测体系和“多源数据采集分析-多模型跨尺度模拟-多学科知识融合”的研究范式。

图片

中国科学院院士于贵瑞研究员


致公党中央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副主任、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主任高吉喜研究员分享了基于“五基”技术探索其协同监测体系在区域生态保护中的应用。“五基”协同监测体系集天基卫星、空基遥感、航空无人机、移动监测车和地面观测五种手段为一体,创新实现对重点区域、重点目标的高精度、短周期、自动化协同监测和全方位、全天候的持续监测。随后高吉喜研究员对建立“五基”协同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体系的必要性进行阐述,结合实际案例展示“五基”协同体系在重要生态空间、风险预警与应急响应方面的具体应用,并提出在未来装备研制与集成、算法研发与工程化、协同监测能力构建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图片

致公党中央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副主任

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主任高吉喜研究员


中国生态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书记王克林研究员以洞庭湖流域为例,分享了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对水生态服务的影响机理及调控。王克林研究员通过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因子分析,揭示了洞庭湖近20年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特征,分析了流域耕地格局、土壤侵蚀程度、各类型湿地面积及生态质量动态变化规律及关键驱动机制,并得出洞庭湖流域景观格局变化驱动湿地萎缩、流域水文驱动候鸟栖息地生境退化的重要结论。

图片

中国生态学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书记王克林研究员

特邀主旨报告下半场由中国生态学学会区域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卫伟研究员与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尹海伟教授主持。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黄贤金教授、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李宗省研究员、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黄存瑞教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郑华研究员、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彭建教授五位专家学者,分别作了题为“面向双碳治理的国土空间优化路径”、“祁连山同位素生态水文及生态保护研究”、“气候变化与区域健康风险”、“区域生态产品核算与价值实现机制”、“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综合自然地理学认知”的大会特邀报告。

图片

中国生态学学会区域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卫伟研究员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黄贤金教授结合理论与实践分享了基于双碳治理的国土空间优化路径。黄贤金教授从碳减排路径及其空间约束、碳汇格局与空间管制、土地整治的碳效应三个方面进行国土空间优化路径的探索,并指出应把碳汇能力提升作为国土空间建设的重要目标,探索碳源控制的同时还需要构建有利于碳汇的空间格局体系。

图片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黄贤金教授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李宗省研究员基于国家台站观测数据以及野外站观测等数据构建了祁连山同位素生态水文过程观测采样网络,量化了祁连山水体多相态加速转换的气候背景、速率和生态水文效应及各种人类活动对祁连山生态变化的影响,并提出祁连山国家公园六种可持续发展模式、五种祁连山生态保护新模式。

图片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李宗省研究员


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黄存瑞教授分享了极端天气背景下气候变化影响健康风险的相关研究。黄存瑞教授基于脆弱性视角建立气候变化、极端事件与健康关系的定量模型,对气候变化引起的健康风险进行识别、归因和区划研究;阐明气候和环境变化单因素及要素间交互作用影响健康的路径与致病机制,对导致健康风险的气候异常事件进行识别,并提出早期预警的建议。

图片

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黄存瑞教授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郑华研究员分享了区域生态产品核算与价值实现机制的相关研究。郑华研究员认为有必要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分别核算潜在生态系统服务与最终生态系统服务,提出“生态系统资产-潜在生态系统服务-最终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产品核算流程,并结合实际案例解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六种主要途径,即明确产品供给、提高供给能力、明确需求对象、创新交易模式、建立量化方法和增强转化途径。

图片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郑华研究员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彭建教授分享了基于综合自然地理学认知的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彭建教授阐述了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命共同体与系统治理的理念背景,提出 “形态系统-级联系统-过程响应系统-控制系统”四级递进的治理系统,识别重点风险类型与流域单元,为系统治理提供要素与空间指引,并提出“社会-生态(系统)”要素综合、过程综合、区域综合等重要议题。

图片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彭建教授


总结

本次大会开幕式及大会主旨报告顺利举行,大会报告高屋建瓴、主题鲜明、内容丰富,从区域生态学的基础理论、学科建设、前沿热点、技术方法和实践应用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对促进新时期中国区域生态学的创新发展、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了重要指导和借鉴。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汉口路22号建良楼,邮编:210093

邮箱:arch@nju.edu.cn,电话:(025)83593020,传真:(025)83595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