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住房与社区规划》课程 —
基于集体记忆理论的社区营造
以南京荷花塘片区为例
【学生】孔旻蔚 林馥雯 马麟荣 王璐 张宏韫
【指导老师】陈浩 冯建喜
【关键词】荷花塘 集体记忆 公共空间
【摘要】本规划旨在通过公众参与式社区营造和数字文化空间建设实践,唤醒人们对于社区的集体记忆,强化人与人之间、人与地之间的情感连接,建设高水平的人文社区。为此,小组成员探索了视频制作、网站建设等历史文化留存与展示的新形式,在汇总口述、文史与遗物等资料基础上,构建集体记忆资料库并搭建网站平台,初步建立了一个门西数字文化空间,作为公众参与数据库建设的接口、市民和游客了解门西文化的窗口。同时,小组成员组织公众参与式空间微改造活动,将门西片区的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传承融入一系列物质空间改造方案中,通过网站交互体验与空间改造实践等活动提升居民文化体验,强化居民社区认同。
选题背景<<<<
社区文化重要性日渐凸显
社区及其承载的文化是城市社会的一面镜子,城市文明的重要表达。社区文化的发展既要承接政府文化领域的意识形态,更要体现不同社区居民生活共同体的文化特色样态。
城市更新行动持续推进
“十四五”纲要全文中指出,要加快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品质提升。对传统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不应该仅停留在显性物质环境的保护层面,更应结合当地社区居民的需求,挖掘传承其历史文脉价值。
南京历史街区更新—4.0荷花塘
从夫子庙、老门东到小西湖等历史片区,南京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成效不一。门西是尚未被全部“大开发”的地区,如何更好地保护它面临消逝处境的老城记忆,如何将门西文化传承下去,成为小组成员着力思考的问题。
久闻名(片区简介)<<<<
研究区范围与区位
本次研究范围为南京市荷花塘历史文化街区,其东至水斋庵、磨盘街、中山南路,南至城墙,西至鸣羊街,北至殷高巷。研究范围内居民户数约4200户,居住人口约12600人。
历史价值
荷花塘历史文化街区是南京老城的明清风貌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现存14条历史街巷,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为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8处历史建筑,73处古树名木。
初相识(调研设问)<<<<
现状概况
作为一个尚未被开发的历史文化街区,荷花塘现状环境的整体情况不容乐观。
人群结构与特征
荷花塘片区社会结构较为稳定,具有熟人社会特征。社区居民中老人与孩童占很大比重。
(1)年长居民
部分居民即使已在荷花塘片区居住了数十年,但并不了解社区的文化或是不愿进行传达。
(2)青少年
乐于且善于了解整个社区,通过历史建筑所悬挂的“文保”标牌认知历史建筑,对社区现有公共空间有很高使用度。
问题总结
物质空间破败 — 公共活动空间不足
传统建筑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坏,近年来未作及时的维修。公共活动空间和文化设施等硬性环境较为匮乏。
社群存在割裂 — 长者/幼者 本地/外来
社区呈现人口结构老化、居住人员租客化特征,不同社群之间存在较强隔阂。现有的社会组织为养老机构与文化协会,居民对社区活动的参与有一定局限性。
文化氛围淡薄 — 居民传统记忆淡化
荷花塘片区有很多地方记忆场景,社区更有人情味和文化资源,但缺少挖掘记录的过程,对于地方记忆的保护和可识别性关注存在不足。
终得法(方案提出)<<<<
理论引入
本次研究引入集体记忆理论,通过形成记忆清单和进行活动组织等方式,优化社区环境,提升居民社区认同感与参与社区事务积极性。
记忆主体(记忆者)
进行记忆的记忆者 —— 年长和年轻居民
记忆客体(记忆对象)
场所、建筑和景观 —— 社区公共空间
研究框架
以儿童为主体,兼顾老人及外来务工人员群体,希望通过系列活动及微空间改造,重述集体记忆,增强居民的社区认同感。
实施路径
社区记忆资料库
唤醒回忆、交流互动。征集居民访谈口述史、整理当地公众号投稿汇总而成记忆资料库,形成深入互动的交谈基础。
社区记忆网站
空间注记、扩大传播。将记忆的物质空间载体注记到电子地图中,集合文字、图片、影像等资料,便于寻访。
记忆场景营造
再现活化,转译传承。根据居民的空间诉求,转译集体记忆,通过标识设计、空间微改造落实集体记忆,结合居民意见进行优化。
记忆主题活动
连贯叙事,强化视听。以集体记忆为线索进行文化传递,连接不同群体,打破社群隔阂,实现文化在代际间的传承与社区意识播种。
数字文化空间建设<<<<
挖掘<<<<集体记忆资料库
借助居民访谈、文献阅读及媒体浏览等方式,小组成员共梳理出40项物质记忆、20项非物质记忆作为信息基础。
集体记忆构成框架
资料库内容展示
记忆地图
资料来源
集成<<<<网站构建
小组成员通过网站构建,借助新形式留存并传播社区记忆,同时也将活动内容进行集成展示,其中包括记忆地图、人间烟火、活动剪影、方案公示等多个模块。 网站架构 网站内容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