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规划学院21级实验班暑期城乡认知实习动态(⼀)

发布时间:2022-08-21

出发之前

2022年6月27日下午3:00,冯建喜老师为参加暑期城乡认知实习的21级建筑与规划实验班以及20级地海的学生们讲解了本次实习的详细情况。


教学采取课堂讲授、实地考察、讨论交流三者相结合的方式。冯建喜与陈浩老师主要从城乡规划的学科背景出发,从“宏观”角度、系统的把握城乡规划实践,讲习城乡、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城乡建设发展的轨迹,经验与教训。王琼洁老师主要从城市设计的学科背景出发,从“中微观”角度、“人” 的感知出发研究城乡空间,探讨城乡、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和城乡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这次暑期城乡认知实习目的在于加强城乡规划及建筑学科低年级学生对城乡与建筑的了解,培养学生对专业实践的兴趣与认识、使同学了解城乡发展脉络、城乡用地布局与空间结构、历史文化名城(镇、村)保护,城市更新,新城建设城市优秀地段和建筑空间的尺度和形式,学习成功的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的范例,批判失败的城市空间和建筑,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通过本实习,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现实中的城市与建筑,独立完成考察城市和建筑空间的认知分析报告,了解具体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为下一阶段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路途

8月9日上午9:00,来自城市规划专业的冯建喜、陈浩老师以及来自建筑专业的王洁琼老师带领实验班的同学乘坐校车前往此次暑期城乡认知实习的第一站——宏村。


在去往宏村的路途上,老师们讲解了此次实习的注意事项以及认知实习的目的,让我们对于接下来认知实习的学习方向有了明确的认识。

从上至下分别为:冯建喜老师、王洁琼老师和陈浩⽼师

初见宏村

于下午3:45左右,我们到达了宏村。


宏村,安徽省黟县宏村镇下辖行政村,中国传统村落,位于黄山西南麓,村域面积19.11公顷。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宏村,古取宏广发达之意,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宏村最早称为“弘村”,据《汪氏族谱》记载,当时因“扩而成太乙象,故而美曰弘村”。

宏村门口

随后三位老师在入口处给大家进行了初步介绍。冯老师首先从宏观区域的视角介绍了整个皖南地区实际上处于长三角这一世界级城市群的南部,其所拥有的文化底蕴和自然山水禀赋可以成为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同时给我们讲解了影响皖南古村落选址、空间形态和秩序的三个一般性因素:“天人合一”的环境观、宗族思想和礼法制度,并以宏村为例进行了解说。王老师强调了宏村依水而建的格局和传统的徽派建筑特色,陈老师希望大家在参观的过程中能够从旅游开发与古村保护的角度进行思考。

冯建喜老师、王洁琼老师和陈浩⽼师正在进行讲解

宏村的营造理念


一、“天人合一”的环境观


宏村选址考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便是“天人合一”的环境观。宏村三面环山,布局基本上保持坐北朝南状,基址处于山水环抱的中央。


传统“天人合一”的环境观学说对于村落外部环境更具体的要求是:背靠主龙脉生气的祖山、少祖山,主山,左右是左辅右弼的砂山—青龙白虎,前有生情的水流绕过,或是带有吉祥色彩的弯月形水塘,水的对面要有对景案山,更远处是朝山。也有将这种理想的“天人合一”的环境观理解为内向封闭的防御心态的外延,即:以主山、左青龙右白虎、曲水案山为第一道封闭圈,以少祖山、祖山、护砂及朝山构成第二道封闭圈。将宏村宗谱中记录村落周边环境的图与这种理想风水格局对照,可发现宏村人大致是按照这种理想的环境观来选择基址的。

宏村的俯瞰图


二、宗祠


宏村是由汪氏族人兴建的,在古代村落的营造理念中,宗祠是整个古村落中最为重要与神圣的地方。


宏村村落格局是以月沼为核心地带,月沼正北汪氏宗祠、乐叙堂是宗族精神的寄托和依靠,因此月沼周围成为宏村人流集散最频繁的空间。村落内的水圳沿线是常用的公共活动和使用空间,因而水圳边上自然形成了街巷。而东西走向又以前街(正街)为轴线贯穿繁华商业区和东西方向出口,所以说宏村的格局是以月沼为中心,连接前街、后街、上水圳水巷街为主贯穿线,南北走向又有西溪河畔、茶行弄、中山路等街巷,形成网络式的街巷空间格局。


乐叙堂

南湖与月沼美景


宏村的徽派建筑

宏村的古建筑为徽式建筑,徽派建筑是中国汉族传统建筑中的一支流派,是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特点是“白墙黑瓦” ,粉墙青瓦分列规整,檐角起垫飞翘。民居的整体造型呈四方形,一般是以天井为中心的三合院或四合院、两层高度。中型、大型宅院多采用院落组合,四周均用高墙围起,谓之防火墙。房屋除大门外,只开少数小窗,采光主要靠天井。在皖南,古山越人的建筑主要为干栏式木构架,楼居为主,以抵抗潮湿环境。在汉魏以后,中原氏族迁入,带来了四合院式建筑。在两者相结合下,形成了这样独特的天井四合院楼居的徽派建筑。

徽派古建筑的“白墙黑瓦”

徽派古建筑的“四水归堂”

认识实习的感悟

在宏村的游览过程中,我们体会到古宏村人工水系的巧妙,徽派建筑所展现的独特风俗文化。用四周高墙隔离开街道边的各个紧邻的木构建筑,以防止在一户人家着火时火势蔓延至全街道,这样充满智慧的设计理念着实让我们打开眼界。


而在其中一个由各条村落小巷交汇处空出来的广场,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知到如此规模的乡村与之匹配的公共空间与街巷的合理尺寸,以及公共空间应当所处的位置。第一天的认知实习中,我们在宏村的收获满满。

在宏村月沼前师生合影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汉口路22号建良楼,邮编:210093

邮箱:arch@nju.edu.cn,电话:(025)83593020,传真:(025)83595673